凡大唐帝王圣旨,发至朝中,皆有一套规程,由中书省写就,而后加盖天子玺印,交由门下省,由门下侍中核验,如果无误,则可加盖门下省官印,交由尚书省依旨行事。
长孙无忌被温彦博当着世人的面提了出来,那里还容得他再杜口不言。
自晋亡以后,天下便废除分封,多行郡县,尔来两百余年矣,现在李世民再提此事,还下了圣旨至门下,他们岂能不惊。
更何况,如果各地分封藩王,藩王便掌军政之权,而所封藩王行事品德又大多良莠不齐,不免生乱,轻则百姓刻苦,重则社稷颠覆,岂能稳妥。
“不成此事决然不成,分封之事伤民误国,岂能行之。”高士廉之言方落,正厅中便已有很多性子暴躁些的大臣叫唤了出来。
自有君臣之提及,君权与臣权之争便从未停歇过,但总归是成了君臣共治天下之局。
高士廉思虑了好久,终究还是退了一步,请三省,六部,宗正寺及御史台各部首要员速至门下省议事,他要行门下推廷议之权。
可封藩易,削藩难,如许的事理长孙无忌又怎会不知,闹得不好,又是一个七王乱政,那他长孙无忌便是大唐的罪人。
分封之说本就反面眼下局势,魏征反对的声音最大,此时如果魏征在京,毫无疑问的,魏征必不会太顾及李世民的面子,将此封奏疏直接封驳。
并且就算分封的藩王各个都是贤达之辈,但藩王之下分郡王,郡王之下分国公,如此分封下去,每年光是朝廷养着这群藩王家室,便是一笔庞大的开支,长此下去,朝廷必然财务不支。
御史大夫温彦博当着众臣的面,对长孙无忌问道:“准楚王封藩扬州,世镇淮南之事本就是错缪之举,当初此事长孙司空但是一力赞举的,却不知眼下长孙司空又有何良策?”
【领红包】现金or点币红包已经发放到你的账户!微信存眷公.众.号【书友大本营】支付!
可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虽重,李世民的这类圣旨却也一样重如泰山,乃至直接干系了江山安稳与否。
换而言之,门下省便有检查诏令,乃至封驳圣旨之权,特别是自打魏征入主门下后便更是如此。
李恪外镇,可安定李承乾太子之位,当然是长孙无忌所愿,但如果是以而生分封藩王之事,那便更非长孙无忌情愿看到的了,现在的长孙无忌恰是身陷两难。
不过眼下魏征正奉圣旨巡狩淮北,不在京中,天然无从封驳圣旨,这个担子便落在了旁人的身上。
当满朝要员自高士廉口中得知此事事,顿时满座哗然。
门下首官为侍中,而省中常设侍中两人,一为侍中魏征,二为检校侍中高士廉,魏征若在,这门下费事自是由魏征做主,可现在魏征不在,主事之人便成了高士廉。
此时的长孙无忌已是骑马难下,只得硬着头皮道:“玄龄说的极是,现在最紧急的当是门下封驳此诏,而后我即是明日朝堂之上禀明此事,请陛下撤销分封之意。”
可长孙无忌虽是默不出声,但当初始议使李恪外镇,就藩扬州的就是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眼下局势又岂能容得长孙无忌简朴地敷衍畴昔。
温彦博和长孙无忌俱为朝中重臣,二者相争,于事无益,此时身为尚书左仆射,诸相之首的房玄龄站了出来,房玄龄道:“此事相争无益,眼下当务之急乃是上禀陛下,请陛下收回成命。”
当李世民的诏令送到高士廉手中时,高士廉不由眉头紧蹙,一下子犯了难,他拿着门下省的大印在手中,印准也不是,不印准也不是。
他若印准了,届时诏令下发至尚书省,天下分封,将来如若生乱,他便是检查不明,可他如果封驳,那李恪就藩扬州又算得了甚么?朝务不是儿戏,他如果封驳了此诏,门下省便是当着满朝文武在打本身的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