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只是皇子,并非全军主帅,按理说如何措置十余万突厥俘虏不是李恪所能决定的。
李恪说完,安排了一队唐军士卒护送着阿史那云归去安息了。
“多谢。”阿史那云再次对李恪谢道。
一声脆响,执失思力执刀的手一松,佩刀落在了地上。
至于阿史那云,李恪则挡住了上前的唐军,不准他们触碰。
李恪道:“我虽非全军主帅,但我的话毕竟还是有人听的,我能够包管,只要突厥百姓不生乱子,唐军毫不会擅杀百姓。”
突厥分歧于大唐,突厥男人上马为军,上马为民,军与民没有那么泾渭清楚的辨别,颉利将牙帐立于铁山,随之而来的不但五万雄师,另有近十万的突厥百姓。
李恪虽是亲王,但却不掌兵权,李恪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已是仁至义尽,阿史那云也不会不知好歹。
李恪看着身前的苏定方,心中蓦地一阵荡漾。
“恭喜你,你自在了。”阿史那云看着李恪,看着他身后立着的唐军,神采庞大地对李恪道。
李恪看着阿史那云脸上怠倦的神采,对阿史那云道:“阿云,时候已经不早了,你先回帐安息,彻夜不会太安稳,你便不要随便走动了。”
大局初定,李靖便往拜见李恪,当李靖看到李恪安然无恙的时候,也是长长地舒了口气。
李世民珍惜羽毛,要做千古一帝,要立天朝之威,以是毫不会放纵唐军士卒杀俘,因为李世民要的不是一个荒无火食的草原,广袤草场之上是要有人替他牧马放羊的。
没有沾沾自喜,没有神采飞扬,更没有耀武扬威,现在他想做的只是安抚住阿史那云的心。
颉利北逃,突厥丧失惨痛,李靖一战而定突厥,其功劳百年以来从未有之,纵比之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霍、窦二人也毫不减色,这一战以后李靖必定留名青史,功盖千古了。
李靖北伐,李世民在临行前早有交代,此次他最为要紧之事不过有三:一为迎回质子,二为擒拿颉利,三便是要夺回这传国玉玺。
“幸得殿下无恙,不然李靖几成我大唐罪人矣。”
李恪这边方才出险,于此同时,李靖已经率雄师稳住了全部铁山大营。
本来筹办上前擒拿的唐军士卒悻悻地点了点头,应诺退下了。
李恪与李靖二人正说着话,谈着铁山之战的战果,过了半晌,有一唐军士卒走了过来。
有了李恪的保举,再加上北伐之功,苏定方此次封赏必不会轻了。
铁山一战,突厥可汗颉利仅率万余人马撤走,其他部众尽数被李靖雄师擒获,成了唐军的俘虏,而这一战除了主帅李靖,头功天然就是率军直捣黄龙的苏定方。
但李恪却清楚李世民的野心,李世民要征服的毫不但是一个突厥罢了,突厥只不过是一个开端。
传国玉玺干系严峻,李靖本来还担忧杨政道逃脱,传国玉玺再难寻得,现在得知杨振带被擒获,李靖岂能不喜,
“本日唐军大胜,父汗已经丢弃他的子民拜别,你们筹算如何措置突厥的俘虏和百姓?”阿史那云对李恪问道。
传国玉玺一向在杨政道的手中,现在杨政道成擒,传国玉玺也不远了。
这一战,颉利仅带领他的附离亲卫逃离,剩下的百姓都成了唐军的俘虏,他们的运气也就都捏在了唐军的手中。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李恪当即应道。
李恪见李靖上前,笑道:“药师公北伐,大败突厥,勒石北地,为我大唐拓土数千里,一身功劳堪为天下之冠,李恪在此先为药师公贺。”
四年前,若非李恪为质北上,恐怕彼时的关中已是一片废墟,又何来十万关中后辈北上,一雪前耻的本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