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连败以后,颉利已经开端收拢阴山一代的兵力,现在颉利在铁山已经堆积五万精锐,这五万人能够说是突厥最为善战的士卒,如果大唐求战,当真将颉利逼到了绝境,颉利破釜沉舟,带领雄师决死一搏之下,大唐一定就能全胜,并且就算胜了,也是一场惨胜。
李恪将唐俭扶起,对唐俭笑道:“莒国公千里出使,为国辛苦,本王既在突厥,自当出迎。”
唐俭初到阴山,对颉利,对突厥都不甚体味,比起久居突厥的李恪要差上很多,如果李恪当真能给他极具代价的建议,于他而言天然也是功德。
能够说,李恪固然人未在长安,但因为恒安来的一封战报,李恪的名誉再次大震长安。
一来是为了探突厥军真假,二来是为稳住颉利,以免其狗急跳墙,死地求生,反倒反攻,叫唐军丧失惨痛。
此次出使的唐俭与此前的郑元寿分歧,唐俭乃太原时的从龙功臣,李世民气腹肱骨,李恪得知唐俭将至,便亲身出帐相迎。
方才李恪的话若非是有人教他说的,那李恪对两国局势的掌控能够算得上是精准了。
李恪闻言,点了点头道:“颉利此次遣使进京,恐怕乞降是假,迟延时候才是真。眼下两国大战,我大唐占尽先机,突厥却在南线节节败退,颉利欲借乞降之机疗摄生息,以待来年东山复兴。和谈之事,莒国公还需谨慎。”
想到这些,李恪也不会把李世民的这封窗户纸捅破,半遮半掩地对唐俭道:“本王觉得,莒国公此次北上,首要之事还是安抚颉利,稳定突厥民气。眼下固然突厥连遭大败,但颉利的根柢还在,颉利在铁山另有五万精锐,如果当真把颉利逼急了,我大唐也必会丧失惨痛。”
只不过这些目标李世民又不能尽数奉告唐俭,如果唐俭当真照实晓得了,便轻易叫颉利看出马脚来,反倒让他生了防备之心,叫李世民打算落空。
唐俭听着李恪的话,渐渐地他仿佛了解在他自长安临行前,太常寺卿郑元寿同他说过的话。
唐俭问道:“殿下觉得臣此次出使当以抚为主?”
李恪笑道:“莒国公此来当是奉父皇之命,李恪一介孺子,说些肤见听听还可,国度大事面前岂敢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