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农杨氏起自西汉,至今已传近千年,虽不入七宗五姓之列,但论气力,毫不在七宗五姓之下,可谓天下世家俊彦,海内景望。
李恪听了杨妃的话,心中一动。
李恪这么自做天然不是因为跟李泰兄弟情深,而是另有所图。
不过现在的李恪已经年满十五,待他两三载后自扬州回京,确切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了。
高阳自幼娇纵,被李世民、李恪,另有李愔三人宠着,年纪虽不大,脾气却不小,她听不得杨妃的话,气鼓鼓地便转头拜别了。
因李恪与萧皇后有恩,李恪之师亦是江南王谢后辈,故而李恪想要拉拢江南世家倒驳诘事。
在文教未普,科举尚未大兴之前,天下士族仍旧能与皇权半分天下,有着极大的话语权,乃至就连大唐的建立都与世家门阀有着密不成分的干系。
杨妃看似不显山不露水,不经意间已经为李恪想了这般很多。
李恪少时北上,曾救关中百姓于水火,在百姓当中声望甚高,但关中和陇右的世家门阀却不买李恪的帐,恰好与李承乾走的极近。
李愔见李恪似有焦心,笑道:“阿兄勿忧,弟晓得轻重,此时如果叫旁人晓得只会平白与魏王树敌,无甚好处。”
弘农杨氏,关西巨阀,能够媲美关中韦杜的世家王谢,不管朝野高低,都有着极高的声望。
李恪笑道:“阿娘勿怪,就算儿臣将来娶妻生子了,阿娘的面前还是孩童。”
杨妃看着高阳负气拜别,无法地摇了点头,对李恪和李愔抱怨道:“高阳要甚么给甚么,都是叫你们宠坏了,略不顺心便生了小脾气。”
李恪闻言,对李愔道:“太子一党,早视我如眼中之钉,巴不得我早日离京。不过我为亲王,离京外放不过是迟早的事情,此次固然俄然,倒也在我料想当中。”
杨妃闻言,点了点头道:“如此便好,你的年纪也不小,是该往处所逛逛,熟谙处所政务,待你自扬州回任后,娘便当为你择一门婚事,让你早日立室。”
杨妃听了高阳的话,只当是高阳年幼贪玩,黏着兄长,因而道:“恪儿和愔儿年纪都不小了,就算不分开长安,迟早都要外出开府,娶妻生子的,谁还能陪着你一向玩闹下去。”
李恪倒是没想到杨妃竟会俄然如何说,听了杨妃的话李恪也是微微一愣。
李恪虽身不在长安,但却不想看着李承乾闲着,留着一样野心勃勃,又极得李世民宠嬖的李泰在京,也算是给李承乾留个绊子。
李恪本就颇得李世民宠嬖,此次李恪外放出京,分歧与其他宗室,一去便再不得回。所谓君无戏言,李世民已同李恪说过,此次李恪出京也就一年半载,便回设法使他返来。
“恪儿拜见阿娘。”李恪进殿,对杨氏拜道。
李恪道:“阿娘尽管叮咛。”
太极宫,昭庆殿。
更何况李恪护着李泰在长安,也能给李世民留下兄友弟恭之象。
杨妃看着李恪颇显冲动的模样,摸了摸李恪的头顶,垂怜地笑道:“多大的人了,怎的还不甚慎重,做事毛毛躁躁的。”
杨妃道:“你自潼关往洛阳,必过弘农,弘农杨氏是娘的娘家,娘自打嫁于陛下便再未回过弘农,娘已同杨氏族老通过手札,此番你过路弘农,便代为娘去祖祠上柱香吧。”
李恪看着杨妃,已经猜到了杨妃的企图,面露冲动之色。
高阳忙道:“高阳不要阿兄外放,也不要阿兄结婚,阿兄如果不在长安了,便没人陪着高阳玩了。”
扬州不比突厥路遥千里,并且李恪前去扬州是去为官,并且还是扬州首官,纵说是处所诸侯也不为过,他此去当无性命之忧,亦不至刻苦,杨妃倒也不似先前那般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