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三年,八月,己巳入秋。
三年间,大唐君臣高低,无一不励精图治,整甲备兵,欲一洗渭水之耻,而现在,跟着突厥内哄,漠北天灾,夷男起兵,朔方易主,唐军北伐的机会终已成熟。
每年秋收之时,突厥总会有轻骑南下袭扰大唐,趁着时节劫夺粮草,但这些人自北往南,大多不会走的如许急,只要当他们劫得了粮草,自南往北逃窜时才会如此短促。
这一年间,突厥与大唐间的边线倒是出奇地温馨,并未因为朔方的易主而战乱频生,除了两国边线的些许小摩擦,未无交战。
几近没有任何的踌躇,李世民以突厥骚扰河西为由,当场下旨,全军北伐,出剿突厥,迎回质子!
李恪指着坡下的突厥轻骑道:“你看看这些人,他们身上大多背着行囊,看这沉甸甸的模样,内里装的怕是干粮,哪有南下劫夺的突厥人带这么多干粮,看他们这架式,怕是要在阴山之南待上一段时候了。”
李恪放动手中牧羊的鞭子,对苏定方问道:“莫非定方就未想过别的一种能够吗?”
李恪听了苏定方的话,只是笑了笑。
盖有颉利纵欲逞暴,诛忠良,昵奸佞,一也;薛延陀等诸部皆叛,二也;突利、拓设、欲谷设皆获咎,无所自容,三也;塞北霜早,糇粮乏绝,四也;颉利疏其族类,亲委诸胡,胡人反覆,雄师一临,必生内变,五也;华人入北,其众甚多,比闻地点啸聚,保据山险,雄师出塞,天然呼应,六也。臣故有我大唐六胜之言,突厥必败,望陛下圣裁。”
他的父皇已经哑忍三年,终因而到了脱手的机会了。
贞观三年的秋粮已然入库,大唐粮草、士卒、兵甲齐备。天时天时人和,大唐三者皆占,李世民自也不会错过如许的良机。
六路雄师,十余员大将,二十万人马,大唐数的上号的将领几近倾巢而出,这一战赌上了大唐将来二十年的国运,李世民势在必得。
李恪道:“五支突厥兵,每支不下三千人,这短短半日,竟已有近两万人过了阴山,看来此时的阴山之南想必是热烈非常了。”
李恪笑着回道:“除了这个原因,莫非另有其他的解释吗?”
自武德九年秋,颉利率二十万突厥铁骑南下渭水,已然畴昔看三年,
没了,再也没有了。
在此处,他们连四时三餐温饱都不易得,外界的动静晓得的就更少了,现在的苏定方那里晓得现在内里的局势。
以灵州多数督薛万淑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为副,借道东北,饶袭突厥以后。
颠末三年的疗摄生息,现在的大唐早已不是当初的大唐,而历经草原内哄,现在的突厥也早已不是当初的突厥,此消彼长之下,大唐的国力已经垂垂超出于突厥之上。
以现下的苏定方的资格而言,他的眼界尚在州郡之间,他的话的话乃为将者之言,他又怎会晓得李世民的心机。
以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大将军秦叔宝为副,自西路顺黄河进步,保护右翼;
李世民这一战哪是要攻城略地,讨回李恪,这一战,李世民是要断了突厥人的根,将突厥这匹横卧在大唐顶上的野狼完整撕烂。
不过谁都晓得,这长久的承平都是临时的,一场大唐与突厥之间,史无前例的大战已然期近。
“殿下的意义是我大唐北伐了?”冲动与惊奇,苏定方的脸上写满了讶色,对李恪问道。
苏定方驰名将之姿,他对于局势自有判定。他得了李恪的提点,又见了眼下的场景,大唐北伐仿佛已经是板上钉钉的结论。
这一年多以来,苏定方与李恪一同被放逐于此,春夏还好,一到秋冬便吃尽了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