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庶子夺唐 > 番外五 薛仁贵(二)

我的书架

以薛仁贵的官位,拜行军大总管并不奇特,但是李恪的口谕中却罕见地呈现了“使持节”、“实授”几个字,这倒是有着其他的意义了。

薛仁贵道:“三韩人狡猾,面忠厚奸者多,如果待安定三韩后背叛归服,有待如何,再过十年必将再反,又与本日局面何异?”

岑长倩抢先道:“新罗人降而复叛,确切该杀,但依臣之见,眼下当务之急是安定辽东兵变,只是要否如薛将军所言那边行重典,可待平叛后视新罗局势而定。”

话说到了这个份上,身为首辅的王玄策抢先出列,道:“陛下说的是,臣等并无贰言。”

四方胡虏,凡有敢犯者,必亡其国,灭其种,绝其苗裔。

李恪看着薛仁贵,道:“着薛仁贵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使持节,实授,营州都督王方翼副之,领河北道并安东都护府兵十万兵东征,定三韩之患。”

这一刻,殿中的宰相们都清楚,李恪毕竟是行伍出身的天子,固然行仁政、重文教,停战事十余载,但一朝怒起,他骨子里要走的毕竟还是王霸之道,别人是劝不得的。

王玄策一开口,这事的风雅向就算是定下了,剩下的就是挂帅出兵的事情。

听着薛仁贵的话,李恪沉默了半晌,明显也是在考虑薛仁贵方才的话,毕竟遵循薛仁贵的意义,朝野高低,只怕他是最好人选了。臣子拳拳情意,他倒是不好回绝太过。

李恪尚武,这些个宰相又何尝不是,这些宰相中大部兼顾上都是有军功的,他们对待复叛的外族的态度和薛仁贵一样倔强,只不过他们和薛仁贵分歧,他们毕竟是宰相,要顾及的事情更多些。

薛仁贵的话确有他的事理,如果前去平叛的将领分量不敷,他们也许还会对大唐的态度心存幸运,但如果去的是薛仁贵,是这小我尽皆知的唐皇亲信的话,那三韩人就很清楚,薛仁贵做的每一件事都代表着唐皇乃至是全部大唐朝廷对辽东的态度,天然事半功倍。

有了李恪“使持节,实授”这句话,薛仁贵到了辽东,就是辽东真正的主宰,生杀予夺皆由其意,可见李恪对薛仁贵的信赖,对此行的正视。

一声令下,血流成河,万条性命,到时留于青史之上的名声必不会好听,乃至还会落得个屠夫之名,薛仁贵是李恪的亲信爱将,已经年已五旬,在这个本该功成名就的年纪叫薛仁贵再背上如此骂名,李恪于心不忍。

李恪会踌躇倒也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李恪很清楚,此番挂帅的主将可不是个好差事,是要杀人的。

李恪的话一出,意义已经再较着不过了,他支撑薛仁贵的定见,欲于三韩行重典,要用刀剑在三韩权贵的累累白骨上重铸一个新的辽东。

薛仁贵的本领,李恪很清楚,对于薛仁贵能够平叛,李恪也有绝对的信心,但对于让薛仁贵挂帅这件事,李恪却有些踌躇。

待殿中的其别人走后,偌大的紫宸殿一下子温馨了很多,看似冷僻了下来,但熟谙李恪风俗的几位宰相都晓得,常常这个时候才是李恪真正做决策的时候,国中很多干系天下万民的决定都是在这类环境下做出的,至于朝堂之上,不过奉告罢了。

李恪对薛仁贵问道:“听仁贵方才的意义,但是成心挂帅出征?”

大殿中,中书令王玄策,门下侍中岑长倩,尚书左仆射刘仁轨,尚书右仆射长孙冲,并几位挂着同中书门下三品的的重臣相互对视了几眼,也都能猜到李恪的心机。

薛仁贵对峙道:“陛下,此去辽东不止是平乱罢了,更要威慑,要镇抚,非朝中大将不成为之,末将自问在辽东另有几分威名,故请挂帅,还望陛下恩准。”

推荐阅读: 神医嫡女     重踏仙途之鼎定乾坤     修仙千年,入世即无敌     极品护花特工     绝世兵王     娇娘为妃     大楚昭阳     迟色撩人     娇娘敛财手册     情路漫漫,冷暖自知     我的老公是只鬼     炽爱归来,冰山总裁求放过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