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言非其狩地。服虔、贾逵曰:河阳,温也。班固《汉书·地理志》、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晋太康隧道记》、《十三州志》:河阳,别县,非温邑也。汉高帝六年,封陈涓为侯国,王莽之河亭也。《十三州志》曰:治河上,河,孟津河也。郭缘生《述征记》曰:践土,今冶坂城,是名异《春秋》焉,非也。今河北见者,河阳城故县也,在冶坂西北,盖晋之温地,故群儒有温之论矣。《魏地盘记》曰:冶坂城旧名汉祖渡,城险固,南临孟津河。
又东过平县北,湛水从北来注之。
乃赐《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以钱帛。后作堤,发卒数十万,诏景与将作谒者王吴治渠,筑堤防修堨,起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不足里。
又东北,过武德县东,沁水从西北来注之。
河水自武德县━━汉献帝延康元年,封曹叡为侯国,即魏明帝也。━━东至酸枣县西,濮水东出焉。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大发卒塞之。故班固云:文堙枣野,武作《瓠歌》,谓断此口也。今无水。河水又东北,通谓之延津。石勒之袭刘曜,途出于此,以河冰泮为神灵之助,号是处为灵昌津。昔澹台子羽赍令媛之璧渡河,阳侯波起,两蛟挟舟。子羽曰:吾能够义求,不成以威劫。操剑斩蛟,蛟死,波休,乃投璧于河,三投而辄跃出,乃毁璧而去,示无吝意。赵建武中,造浮桥于津上,采石为中济,石无大小,下辄流去,用工百万,经年不就。石虎亲阅作工,沈璧于河。明日,璧流渚上,波荡登陆。遂斩匠而还。
大禹塞荥泽,开之以通淮,泗,即《经》所谓蒗荡渠也。汉平帝之世,河汴决坏,未及得修,汴渠东侵,日月弥广,门闾故处,皆在水中。汉明帝永平十二年,议治汴渠,上乃引乐游勇王景,问水形便。景陈短长,应对敏捷,帝甚善之。
又东过荥阳县北,蒗荡渠出焉。
皇甫谧《帝王世纪》觉得即东首阳山也。盖是山之殊目矣。今于首阳东山,无水以应之,当是今古世悬,川域改状矣。昔帝尧修坛河洛,择良议沈,率舜等升于首山,而遵河渚,有五老游焉,相谓《河图》将来,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也。
又东,过燕县北,淇水自北来注之。
河水因而有棘津之名,亦谓之石济津,故南津也。《春秋·僖公二十八年》,晋将伐曹,曹在卫东,假道于卫,卫人不准,还,自南河济,即此也。晋伐陆浑亦于此渡。宋元嘉中,遣辅国将军萧斌率宁朔将军王玄谟北入,宣威将军垣护之以水军守石济,即此处也。河水又东,淇水入焉。又东,迳遮害亭南。《汉书·沟洫志》曰:在淇水口东十八里,有金堤,堤高一丈,自淇口东,地稍下,堤稍高,至遮害亭,高四五丈。又有宿胥口,旧河水北入处也。河水又东,右迳滑台城北。城有三重,中小城谓之滑台城。旧传滑台人自构筑此城,因以名焉。城即故郑廪延邑也。下有延津。《春秋传》曰:孔悝为蒯瞆所逐,载伯姬于平阳,行于延津,是也。廪延南故城,即卫之平阳亭也。今时人谓此津为延寿津。宋元嘉中,右将军到彦之,留建威将军朱修之守此城。魏军南伐,修之执节不下。其母悲忧,一旦乳汁惊出,母乃号踊,告家人曰:我大哥,非有乳时,今忽如此,吾儿必没矣。修之绝援,果以其日陷没。城故东郡治。《续汉书》曰:延熹九年,济阴、东郡、济北、平原,河水清。襄楷上疏曰:《春秋》注记,未有河清,现在有之。《易乾凿度》曰:上天将降嘉应,河水先清。京房《易?传》曰:河水清,天下平。明天垂异,地吐妖,民厉疾,三者并作而有河清。《春秋》麟不当见而见,孔子书觉得异。河者,诸侯之象,清者,阳明之徵,岂独诸侯有窥京师计也?来岁,宫车宴驾,徵解渎侯为汉嗣,是为灵帝。建宁四年仲春,河水又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