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出黑山,西迳杨城南,又西与巢山川会。《山海经》曰:牛首之山,劳水出焉,西流注于潏水,疑是水也。潏水即巢山之水也。水源东南出巢山东谷,北迳浮山东,又西北流与劳水合,乱流西北,迳高梁城北,西流入于汾水。又南,迳高梁故城西,故高梁之墟也。《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秦穆公纳公子重耳于晋,害怀公于此。《竹书编年》,晋出公十三年,智伯瑶城高梁。汉高帝十二年,觉得侯国,封恭侯郦疥于斯邑也。
汾水又南,迳阳曲城西南注也。
京相璠曰:梗阳,晋邑也。今太原晋阳县南六十里榆次界,有梗阳城。汾水又南,即洞涡水会者也。
瓒注《汉书》云,尧所都也。东去彘十里。汾水又南,与彘水合,水出东北太岳山,《禹贡》所谓岳阳也,即霍太山矣。上有飞廉墓。飞廉以善走事纣,恶来以多力见知。周王代纣兼杀恶来。飞廉先为纣使北方,还无所报,乃坛于霍太山,而致命焉。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汝石棺以葬。死遂以葬於霍太山。有岳庙,庙甚灵,乌雀不栖其林,猛虎常守其庭。又有灵泉,以供祭奠,鼓励则泉流,声绝则水竭。湘东阴山县有侯昙山,上有灵坛。坛前有石井,深数尺,居常无水,及临祷告,则甘泉涌出,周用则已,亦其比也。彘水又西流,迳观阜北,故百邑也。原过之从襄子也,受竹书于王泽,以告襄子。襄子斋三日,亲身剖竹,有朱书曰,余霍太山山阳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将使汝反灭智氏,汝亦立我于百邑也。襄子拜受三神之命,遂灭智氏,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之,世谓其处为观阜也。彘水又西流,迳永安县故城南,西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南,迳霍城东,故霍国也。昔晋献公灭霍,赵夙为御,霍公求奔齐,晋国大旱,卜之曰,霍太山为祟,使赵夙召霍君奉祀,晋复穰也。盖霍公求之故居也。汾水又迳赵城西南,穆王以封造父,赵氏自此始也。汾水又南,霍水入焉。水出霍太山。发源成潭,阔七十步,而不测其深。西南迳赵城南,西流注于汾水。
泽中有方丘,故谓之方泽,丘即葵丘也。许慎《说文》称,从邑,癸声。河东临汾地名矣,在介山北,山即汾山也。文颖曰:介山在河东皮氏县东南。其山矗立,周七十里,高三十里。颖言在皮氏县东南则可,高三十里,乃非也。今准此山,可高十馀里。山上有神庙,庙侧有灵泉,祈祭之日,周而不耗。世亦谓之子推祠。
又南过杨县东。
太原郡治晋阳城,秦庄襄王三年立,《尚书》所谓既修太原者也。《春秋说题词》曰:高平曰太原。原,端也,平而有度。《广雅·释地》曰:大卤,太原也。《释名》曰:地不生物曰卤。卤,垆也。《穀梁传》曰:中国曰太原,蛮夷曰大卤。《尚书大传》曰:东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郡取称焉。《魏地盘记》曰:城东有汾水南流。水东有晋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太原成王之碑。水上旧有梁,青荓殒于梁下,豫让死于津侧,亦襄子解衣之地点也。汾水西迳晋阳城南,旧有介子推祠。祠前有碑,古刹倾颓,惟单碑独存矣,今笔墨剥落,无可寻也。
天井水出东陉山西南,北有长岭,岭上东西有通道,即钘隥也,《穆天子传》曰:乙酉,天子西绝钘隥,西南至监,是也。其水三泉奇发,西北流,总成一川,西迳尧城南,又西流入汾。
汾水又南,迳平阳县故城东,晋大夫赵晁之故邑也。应劭曰:县在平河之阳,尧舜并都之也。《竹书编年》晋烈公元年,韩武子都平阳。汉昭帝封度辽将军范明友为侯国,王莽之香平也。魏立平阳郡,治此矣。水侧有尧庙,庙前有碑。《魏地盘记》曰:平阳城东十里,汾水东原上,有小台,台上有尧神屋石碑。永嘉三年,刘渊徙平阳于汾水,得白玉印,方四寸,高二寸二分,龙纽,其文曰:有新宝之印,王莽所造也。渊觉得天授,改永凤二年为河瑞元年。汾水南与平河水合,水出平阳县西壶口山,《尚书》所谓壶口治梁及岐也。其水东迳狐谷亭北,春秋时,狄侵晋取狐厨者也。又东,迳平阳城南,东入汾,俗觉得晋水,非也。汾水又南历襄陵县故城西,晋大夫郤犨之邑也,故其地有犨氏乡亭矣。西北有晋襄公陵,县盖即陵以命氏也,王莽改名曰干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