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出大陵县西山文谷,东到其县,屈南到平陶县东北,东入于汾。
湛水自向城东南,迳湛城东,时人谓之椹城,亦或谓之隰城矣。溪曰隰涧,隰城在东,言此非矣。《后汉?郡国志》曰:河阳县有湛城,是也。
刘琨之为并州也,刘曜引兵邀击之。合战于洞涡,便是水也。
涑水又西南属于陂。陂分为二,城南面两陂,摆布泽渚。东陂世谓之晋兴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八里,南对坛道山。其西则石壁千寻,东则磻溪万仞,方岭云回,奇峰霞举,孤标秀出,罩络群山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顶。郭景纯云:世所谓盎浆也。发于上而潜于下矣。厥顶方平,有良药。《神农本草》曰:地有固活、女疏、铜芸、紫菀之族也。是以缁服思玄之士,鹿裘念一之夫,代往游焉。
西入于汾,出晋水下口者也。
又南,迳平陶县之故城东,西迳其城内,南流出郭。王莽更曰多穰也。
东过其县南,又东入于汾水。
原公水出兹氏县西羊头山。东过其县北。
涑水又西,迳猗氏县故城北。《春秋·文公七年》,晋败秦于令狐,至于刳首,先蔑奔秦,士会从之。阚骃曰:令狐即猗氏也。刳首在西三十里。县南对泽,即猗顿之故居也。《孔丛》曰:猗顿,鲁之穷士也,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闻朱公富,往而问术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当畜五,因而乃适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间,其息不成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以兴富于猗氏,故曰猗顿也。涑水又西迳郇城,《诗》云:郇伯劳之,盖其故国也。杜元凯《春秋释地》云,今解县西北有郇城。服虔曰:郇国在解县东,郇瑕氏之墟也。
湛水南迳向城东,而南注。
王曰:余戏耳。公曰:天子无戏言。时唐灭,乃封之于唐。县有晋水,后改名为晋。故子夏叙《诗》称此晋也,而谓之唐,俭而用礼,有尧之遗风也。《晋书隧道记》及《十三州志》并言,晋水出龙山,一名结绌山,在县西北,非也。《山海经》曰:县瓮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先人踵其遗址,蓄觉得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於水上。摆布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至有淫朋好友,羁游宦子,莫不寻梁契集,用相娱慰,于晋川当中,最为胜处。
湛水又东南迳邓,南流注于河,故河济有邓津之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