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水又东南,迳阳乡城西,不迳其北矣。县故涿之阳亭也。《地理民风记》曰:涿县东五十里有阳乡亭,后分为县。王莽时改名章武,即长乡县也。案《太康地记》,涿有长乡而无阳乡也。
又东南流,注于巨马河,而不达於海也。
巨马水又东,郦亭沟水注之。水上承督亢沟水于逎县东,东南流历紫渊东。余六世祖乐浪府君,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西带巨川,东翼兹水,枝流津通,缠络墟圃,匪直田渔之赡可怀,信为游神之胜处也。其水东南流,别名之为郦亭沟。其水又西南,转历大利亭,南入巨马水。
巨马水东迳益昌县故城南,汉封广阳顷王子婴为侯国,王莽之有秩也。《地理民风记》曰:方城县东八十里无益昌城,故县也。
巨马河
《地理志》曰:涞水东南至容城入于河,河即濡水也。盖互以明会矣。巨马水于平舒城北,南入于虖池,同归于海也。
圣水又南,与乐水合,水出县西北大防山南,东南流,历县西,而东南流注圣水,又东迳其县故城南,又东迳圣聚南,盖藉水而怀称也。又东与侠河合,水出良乡县西甘泉原东谷,东迳西乡县故城北,王莽之移风也,世谓之都乡城。案《地理志》,涿郡有西乡县,而无都乡城,盖世传之非也。又东迳良乡城南,又东北注圣水,世谓之挟活河,别名之曰非理之沟也。
又东迳容城县故城北,又东,督亢沟水注之。水上承涞水于涞谷,引之则长津委注,遏之则微川辍流,水德含和,变通在我。东南流迳遒县北,又东迳涿县郦亭楼桑里南,即刘备之旧里也。又东迳督亢泽,泽苞方城县,县故属广阳,后隶于涿。《郡国志》曰:县有督亢亭。孙畅之《述画》,有督亢舆图,言燕太子丹使荆轲斋入秦,秦王杀轲,图亦绝灭。地理书《上古圣贤冢地记》曰:督亢地在涿郡,今故安县南有督亢陌,幽州南界也。《民风通》曰:沆、漭也,言乎淫淫漭漭无崖际也。沆,泽之无水,斥卤之谓也。其水自泽枝分,东迳涿县故城南,又东迳汉侍中卢植墓南,又东散为泽渚,督亢泽也。北屈注于桃水。督亢水又南,谓之白沟水,南迳广阳亭西,而南合枝沟。沟水西受巨马河,东出为枝沟,又东注白沟,白沟又南入于巨马河。巨马河又东南迳益昌县,濩淀水右注之,水上承护陂于临乡县故城西,东南迳临乡城南。汉封广阳顷王子云为侯国。《地理民风记》曰:方城南十里有临乡城,故县也。淀水又东南迳益昌县故城西南,入巨马水。
又东南流,袁本初遣别将崔巨业攻固安不下,退还,公孙瓒追击之于巨马水,死者六七千人。即此水也。又东南迳范阳县故城北,易水注之。
又东过安次县南,东入于海。
又东太长乡县北。
涞水又迳三女亭西,又迳楼亭北,左属白涧溪,水有二源,合注一川。川石皓然,望同积雪,故以物色受名。其水又东北流,谓之石槽水,伏流地下,溢则通津委注,谓之白涧口。
涞水东迳徐城北,桃、垣二水出焉,世谓之沙沟水。又东,督亢沟出焉。一水东南流,即督亢沟也,一水西南出,即涞水之故渎矣。水盛则长津宏注,水耗则通波暗藏,重源显于逎县,则旧川矣。
耆旧传言,昔有沙门释惠弥者,好精物隐,尝煹火寻之。傍水入穴,三里有馀,穴分为二。一穴殊小,西北出,不识相诣。一穴西南出,入穴经五六日方还,又不测穷深。其水夏冷冬温,春秋有白鱼出穴,数日而返,人有采捕食者,美珍常味,盖亦丙穴嘉鱼之类也。是水东北流入圣水。
圣水又东迳玉石山,谓之玉石口,山多珉玉燕石,故以玉石名之。其水伏流里馀,潜源东出,又东,颓波泻涧,一丈有馀,屈而南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