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水又东,清池水注之,水出清阳亭西南高山,东北流迳清阳亭南,东流,即故清人城也。《诗》所谓清人在彭,彭为高克邑也。故杜预《春秋释地》云:中牟县西有清阳亭是也。净水又屈而北流,至清口泽,七虎涧水注之,水出华城南冈,一源两派,津川趣别,西入黄崖沟,东为七虎溪,亦谓之为华水也。又东北流,紫光沟水注之,水出华阳城东北,而东流,俗名曰紫光涧。又东北注华水。
自郐、潧东南,更无别渎,不得迳新郑而会洧也。郑城东入洧者,黄崖水也。盖《经》误证耳。
故成台以望母,用伸在心之思,感考叔之言,忻大隧之赋,泄泄之慈有嘉,融融之孝得常矣。
洧水又东南迳桐邱城,《春秋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郑,郑人将奔桐邱,即此城也。杜预《春秋释地》曰:颍川许昌城东北。京相璠曰:郑地也。今图无,而城见存,西南去许昌故城可三十五里。俗名之曰堤,其城南即长堤,固洧水之北防也。西南桐邱,其城邪长而不方,盖凭邱之称,即城之名矣。
洧水又东南迳会阝城南,《世本》曰: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是生六子,孕三年,启其左胁,三人出焉,破其右胁,三人出焉。其四曰求言,是为郐人,郐人者,郑是也。郑桓公问于史伯曰:王室多难,予安逃死乎?史伯曰:虢、郐,公之民,迁之可也。郑氏东迁,虢、郐献十邑焉。刘桢云:郐在豫州外方之北,北邻于虢,都荥之南,左济右洛,居两水之间,食溱、洧焉。徐广曰:郐在密县,妘姓矣,不得在外方之北也。洧水又东迳阴坂北,水有梁焉,俗谓是济为参辰口。《左传·襄公九年》,晋伐郑,济于阴坂,次于阴口而还,是也。
洧水又东为洧渊水。《春秋传》曰:龙斗于时门以外洧渊,即此潭也。今洧水自郑城西北入,而东南流,迳郑城南,城之南门内,旧外蛇与内蛇斗,内蛇死。
洧水又南迳长平县故城西,王莽之长正也。
又东南过新汲县东北。
姜姓,四岳以后矣。《穆天子传》所谓天子见许男于洧上者也。汉章帝建初四年,封马光为侯国。《春秋佐助期》曰:汉以许昌失天下。及魏承汉历,遂改名许昌也。城内有景福殿基,魏明帝太和中造,准价八百余万。
洧水自鄢陵东迳桐邱南,俗谓之天井陵,又曰冈,非也。
水出捕獐山,东南流至郑城东,北入黄水。黄水又东南,迳龙渊泉东南,七里沟水注之,水出隟侯亭东南高山,东注,又屈而南流,迳升城东,又南历烛城西,即郑大夫烛之武邑也。又南流注于洧水也。
杜预曰:阴坂,洧津也。服虔曰:水南曰阴。口者,水口也。参、阴声附近,盖传呼之谬耳。又晋居商参之分,实沈之土。郑处大辰之野,阏伯之地。智囊所次,故济得其名也。
又东南太长社县北。
洧水又东入汶仓城内,俗以是水为汶水,故有汶仓之名,非也,盖洧水之氏阝阁耳。
东过其县北,又东南过其县东,又南入于洧水。
渠水又东,不家沟水注之,水出京县东南梅山北溪。《春秋·襄公十八年》,楚蒍子冯、公子格率锐师侵费,右回梅山。杜预曰:在密东北,便是山也。其水自溪东北流,迳管城西,故管国也。周武王以封管叔矣,成王幼弱,周公摄政,管叔流言曰:公将倒霉于孺子。公赋《鸱鸮》以伐之,即东山之师是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晋师救郑,楚次管以待之。杜预曰:京县东北有管城者是也。
又东南过茅城邑之东北。
潧水出郐城西北溪络坞下。东南流迳贾复城西。东南流左合泌水,水出贾复城东,南流注于潧。潧水又南,右会承云山川,水出西北承云山,东南历浑子冈东注,世谓冈峡为五鸣口,东南流注于潧。潧水又东南流,历下田川,迳郐城西,谓之为抑泉水也。故史伯答桓公曰:君以成周之众,奉辞讨伐,若克虢、郐,君之土也。如前华后河,右洛左济,主芣騩而食潧洧,修典刑以守之,能够少固,即谓此矣。潧水又南,悬流奔壑,崩注丈馀,其下积水成潭,广四十许步,渊深难测。又南注于洧,《诗》所谓溱与洧者也,世亦谓之为郐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