瀙水又东得奥水口,水西出奥山,东入于瀙水也。
郾县故城去此远矣,不得过。
涢水出县东南大洪山,山在隋郡之西南,竟陵之东北,槃基所跨,广圆一百馀里。峰曰悬钩,处平原众阜当中,为诸岭之秀。山下有石门,夹鄣层峻,岩高皆数百许仞。入石门,又得钟乳穴。穴上素崖壁立,非人迹所及。穴中多钟乳,凝膏下垂,望齐冰雪。微津细液,滴沥不竭。幽穴潜远,行者不极穷深,而穴内常有风势,火无能以耐久故也。涢水出于其阴,初流浅狭,远乃宽广,能够浮舟栰巨川矣。时人以涢水所导,故亦谓之为涢山矣。涢水东北流合石水,石水出大洪山,东北流注于涢,谓之小涢水。而乱流东北,迳上唐县故城南,本蔡阳之上唐乡,旧唐侯国。《春秋·定公三年》,唐成公如楚,有两肃霜马,子常欲之,弗与,止之三年,唐人窃马而献之,子常归唐侯,是也。涢水又东,均水注之,水出洪山,东北流迳土山北,又东北流入于涢水。涢水又屈而东南流。
氵隐水出颍川阳城县少室山,东流注于颍水,而乱流东南迳临颍县西北,小氵隐水出焉。东迳临颍县故城北。氵隐水又东迳氵隐阳城北,又东迳氵隐强县故城南,建武元年,世祖封扬化将军坚镡为侯国。氵隐水东为陶枢陂,余按氵隐阳城在氵隐水南,但是此城正应为氵隐阴城而有氵隐阳之名者,明在南犹有氵隐水,故此城以阳为名矣。
东南流注于涢水。
隋水出隋郡永阳县东石龙山,西北流,南回,迳永阳县西,历横尾山,即禹贡之陪尾山也。隋水又西南,入于涢。涢水又南,至安陆县故城西,故郧城也。
水出土山,南迳隋郡平林县故城西,俗谓之将陂城,与新市接界,故复兴之始,兵有新市、平林之号。又南流,右入富水,富水又东入于涢。
南入于沔。
又南过新野县西,淯水又南入新野县,枝津分拨,东南出,隰衍苞注,左积为陂,东西九里,南北一十五里。陂水所溉,咸为良沃。淯水又南与湍水会,又南迳新野县故城西。世祖之败小长安也,姊元遇害。上即位,感悼姊没,追谥元为新野节义长公主,即此邑也。晋咸宁二年封大司马扶风武王少子歆为新野郡公,割南阳五属,棘阳、蔡阳、穰、邓、山都封焉。王文舒更立中隔,西即郡治,东则民居,城西傍淯水。
汉安帝永初二年,分汝南郡之上蔡县,置定颍县。顺帝永建元年,以阳翟郭镇为尚书令,封定颍侯,即此邑也。
因冈为墉,峻不假筑。涢水又南迳石岩山北。昔张昌反叛,于其下笼彩凤以惑众。
又右得潼水,水出江夏郡之曲陵县西北潼山,东南流迳其县南,县治石潼故城,城圆而不方。东入安陆,注于涢水。
又东过郾县南。
东过吴房县南,又东过灈阳县南。
又西南过邓县东。
涢水又南,分为二水,东通滠水,西入于沔,谓之涢口也。
县西北有堂溪城,故屋子国。《春秋·定公五年》,吴王阖闾弟夫概奔楚,封之于棠溪,故曰吴房也。汉高帝八年,封庄侯杨武为侯国。建武中,世祖封泗水王歙子燀为堂溪侯。山溪有白羊涧,涧水旧出山羊,汉武元封二年,白羊出此涧,畜牧者祷祀之。俗禁鼓掌,尝有羊出水,野母惊扑,自此绝焉。涧水下合灈水。
又南过江夏安陆县西。
《郡国志》曰:叶县有长城,曰方城,指此城也。潕水又东北,历舞阳县故城南,汉高祖六年,封樊哙为侯国也。
涢水又迳新城南,永和五年,晋大司马桓温筑。涢水又会温水。温水出竟陵之新阳县东泽中。口径二丈五尺,垠岸重沙,端净敬爱,靖以察之,则渊泉如镜,闻人声,则扬汤昂扬,无所复见矣。其热能够燖鸡,洪浏百馀步,冷若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