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水又南迳当阳县,又南迳麦城东,王仲宣登其东南隅,临漳水而赋之曰:夹清漳之通浦,倚曲沮之长洲是也。漳水又南,洈水注之。《山海经》曰:洈水出东北宜诸之山,南流注于漳水。
涪水出广汉属国刚氐道徼外,东南流与建始水合,水发平洛郡西溪,西南流,屈而东南流,入于涪。
县故容城矣。《春秋·鲁定公四年》,许迁于容城是也。北临中夏水,自县东北,迳成都郡故城南。晋永嘉中,西蜀阻乱,割华容诸城为成都王颖国。夏水又迳交趾太守胡宠墓北。汉太傅广身陪陵,而此墓侧有《广碑》,故世谓广冢,非也。其白话是蔡伯喈之辞。历范西戎墓南。王隐《晋书隧道记》曰:陶朱冢在华容县,树碑云是越之范蠡。《晋太康地记》盛弘之《荆州记》、刘澄之《记》,并言在县之西南。郭仲产言在县东十里,检其碑题云:故西戎令范君之墓。碑文缺落,不详其人,称蠡是其先也。碑是永嘉二年立。观其所述,最为究悉,以亲迳其地,故违众说,从而正之。
应劭《十三州记》曰:江别入沔为夏水,原夫夏之为名,始于分江,冬竭夏流,故纳厥称,既有中夏之目,亦苞大夏之名矣。当其决入之所,谓之<;月者>;口焉。
涪水
城周七里,衿涧带谷,峭壁百寻。北谷口造城东门,傍山寻涧,五里有馀,磐道登陟,方得城治。城北水旧有桁,北渡涔水。水北有赵军城,城北又有桁渡沔,取北城,城即大城固县治也。鬵水右岸有悦归馆,涔水历其北,北至安阳左入沔,为三水口也。
沮水南迳临沮县西,青溪水注之。水出县西青山,山之东有滥泉,即青溪之源也。口径数丈,其深不测,其泉甚灵洁。至于炎阳有亢,阴雨无时,以秽物投之,辄能暴雨。其水导源东流,以源出青山,故以清溪为名。寻源浮溪,奇为深峭。盛弘之云:稠木傍生,腾空交合,危楼倾崖,恒有落势。风泉传响于青林之下,岩猨流声于白云之上,游者常若目不周玩,情不给赏。是以林徒栖托,云客宅心,泉侧多结羽士精庐焉。青溪又东流入于沮水。沮水又屈迳其县南。晋咸和中,为沮阳郡治也。
又南至枝江县北乌扶邑,入于沮。
《地理志》曰:《禹贡》南条荆山,在临沮县之东北,漳水所出,东至江陵入杨水,注于沔。非也。今漳水于当阳县之东南一百馀里而右会沮水也。
夏水
沮水又南,与漳水合焉。
涔水出汉中南郑县东南旱山,北至安阳县,南入于沔。
夏水又东,夏杨水注之。水上承杨水于竟陵县之柘口,东南流与中夏水合,谓之夏杨水。又东北迳江夏惠怀县北,而东北注。
南至小广魏,与梓潼水合。
彼俗谓之天池白水矣。《地理志》曰:出陇西羌道。东南流迳宕昌城东,西北云天池五百馀里。
涪水出广魏涪县西北。
涔水
又西南至小广魏南,入于垫江。
沮水又东南迳长城东,又东南流注于江,谓之沮口也。
涔水即鬵水也。东北流,迳城固南城北。城在山上,或言韩信始立,或言张良创筑,未知定所制矣。义熙九年,索邈为梁州刺史,自城固治此,故谓之南城。
小广魏即广汉县也,王莽改名曰广信也。
又东至江夏云杜县,入于沔。
羌水又东南,迳宕昌婆川城东而东南注。昔姜维之寇陇右也,闻钟会入汉中,引还,知雍州刺史诸葛绪屯桥头,从孔函谷将出北道。绪邀之此路,维更从北道渡桥头,入剑阁,绪追之不及。羌水又东南,阳部水注之。水发东北阳部溪,西南迳安民戍,又西南注羌水,又东南迳武阶城西南,又东南迳葭芦城西,羊汤水入焉。水出西北阴平北界汤溪,东南迳北部城北,又东南迳五部城南,东南右合妾水傍西南出,即水源所发也。羌水又迳葭芦城南,又迳馀城南,又东南左会五部水。水有二源,出南北五部溪,西南流合为一水,屈而东南注羌水。羌水又东南流至桥头,合白水,东南去白水县故城九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