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水又北流注于河,
当其冲飘也,而略无生草,盖常不定,众风之门故也。风山西四十里,河水南出,孟门山与龙门山相对。《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垩、涅石。《尸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邱陵高阜灭之,名曰大水。大禹疏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曰:北登盟门,九河之隥。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阸,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此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来往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濬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又有燕完水注之,异源合舍,西流注河。河水又南得鲤鱼涧,历涧东入,穷溪首便其源也。《尔雅》曰:鳣,鲔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不然点额而还。非夫往还之会,何能便有兹称乎?河水又南,羊求水入焉。水东出羊求川,西迳北屈县故城南,城即夷吾所奔邑也。王莽之朕北也。《汲郡古文》曰:翟章救郑,次于南屈。应劭曰:有南故加北。《国语》:二五言于献公曰,蒲与二屈,君之疆也。
汲郡《竹书编年》曰:晋惠公十五年,秦穆公帅师送公子重耳,涉自河曲。
又东过河北县南。
河水又南,黑水西出丹山东,而东北入于河。河水又南至崿谷,傍谷东北穷涧,水源所导也。西南流注于河。河水又南,洛水自猎山枝分东派,东南注于河。昔魏文侯筑馆洛阴,指谓是水也。
前人壅其流觉得陂水,种稻,东西二百步,南北一百余步,与郃阳瀵水夹河。河中渚上,又有一瀵水,皆潜相通,故吕忱曰:《尔雅》,异出同流为瀵水。其水西南流历蒲坂西,西流注于河。河水又南迳陶城西。舜陶河边。皇甫士安觉得定陶,不在此也。然陶城在蒲坂城北,城即舜所都也,南去历山不远,或耕或陶,地点则可,何必然陶方得为陶也?舜之陶也,斯或一焉。孟津有陶河之称,盖今后始之。南对蒲津关。汲冢《竹书编年》:魏襄王七年,秦王来见于薄坂关。四月,越王使公师隅来献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万,犀角、象齿焉。
又南过皮氏县西。
又南出龙门口,汾水从东来注之。
又南过汾阴县西。
又南过蒲坂县西。
河水东际汾阴脽,县古城在脽侧。汉高帝六年,封周昌为侯国。《魏地盘记》曰:河东郡北八十里有汾阴城,北去汾水三里。城西北隅曰脽邱,上有后土祠。《封禅书》曰:元鼎四年,始立后土祠于汾阴脽邱是也。又有万岁宫,汉宣帝神爵元年,幸万岁宫,东济大河,而神鱼舞河矣。昔赵简子沈栾激于此,曰:吾好声色,而是子致之;吾好士,六年不进一人;是长吾过而绌吾善。君子觉得能谴矣。河水又迳郃阳城东,周威烈王之十八年,魏文侯伐秦,至郑,还筑雒阴、郃阳,即此城也。故有莘邑矣,为太姒之国。《诗》云:在郃之阳,在渭之涘。又曰:缵女维莘,宗子维行。谓此也。城北有瀵水,南去二水各数里。其水东迳其城内,东入于河。又于城内侧中,有瀵水,东南出城,注于河。城南又有瀵水,东流注于河,水南犹有文母庙,庙前有碑,去城一十五里,水即郃水也。
皇甫谧曰:纳二女于妫水之汭。马季长曰:水所入曰汭。但是汭似非水名。现在见有二水,异源同归,浑流西注入于河。河水南迳雷首山西。山临大河,北去蒲坂三十里。《尚书》所谓壶口、雷首者也。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世又曰尧城。阚骃曰:蒲坂,尧都。按《地理志》曰:县有尧山、首山祠,雷首山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