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水出县东江州豫章县首裨山,导源西北流,迳其县南,县凭溪以即名也。
水出江州安成郡广兴县承平山西北流,迳荼陵县之南。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节侯诉之邑也。王莽改名声乡矣。洣水又屈而过其县,西北流注也。
县有历水,下注洣水。谓之历口。洣水又西北,与洋湖水会。水出县西北乐薮冈下洋湖,湖去冈七里,湖水下注洣,谓之洋湖口。洣水东北有峨山,县东北又有武阳、龙尾山,并仙者成仙之处。上有神仙及龙马迹,于其处得遗永,虽神栖白云,属想芳流,藉念泉乡,遗咏在兹。览其馀诵,仍然息远,匪直邈想霞踪,爱其文咏可念,故端牍抽札,以诠其咏。其略曰:登武阳,观乐薮,峨岭千蕤洋湖口,命蜚螭,驾白驹,临天水,心踟躇,千载后,不知如。盖胜赏神乡,秀情超拔矣。
山下际有石,如人形,高七尺,状如女子,故名贞女峡。古来相传,稀有女取螺于此,遇风雨书晦,忽化为石。斯诚巨异,难以闻信。但启生石中,执呱空桑,抑斯类矣。物之窜改,宁以理求乎?溪水又合洭水。洭水又东南入阳山县,右合涟口,水源出县西北一百一十里石塘村,村之流水侧,有豫章木,本径可二丈,其株根犹存,伐之积载,而斧迹若新。羽族翱翔不息,其旁众枝,飞散远集,乡亦不测所如,惟见一枝,犹在含洭水矣。涟水东南流注于洭。洭水又东南流,而左与斟水合。水导源近出东岩下,穴口若井,一日当中,十溢十竭,信若潮流,而注洭水。洭水又南迳阳山县故城西,耆旧传曰,往昔县长临县,辄迁擢超等,太史迳观言阵势使然。掘断连冈,流血成川,城因倾阤,遂即倾败。中间大鼓,飞上临武,乃之桂阳,追号圣鼓,自阳山达乎桂阳之武步驿,所至循圣鼓道也。其道如堑,迄于鼓城矣。洭水又迳阳山县南,县故含洭县之桃乡,孙皓分立为县也。洭水又东南流也。
水上有燕室丘,亦因为聚名也。其下水深不测,号曰龙渊。
魏宁,故阳安也。晋太康元年改曰晋宁。县在桂阳郡东一百二十里。县南西二面,阻带清溪,桂水无出县东理,盖县邑流移,今古分歧故也。
赣水出豫章南野县西,北过赣县东。
洣水
应劭曰:洭水东北入沅。瓒注《汉书》沅在武陵,去洭远,又隔湘水,不得入沅。洭水东南,左合翁水。水出东北利山湖,湖水广圆五里,洁逾凡水,西南流注于洭,谓之翁水山。口已下,东岸有圣鼓杖,即阳山之鼓杖也。横在川侧,虽冲波所激,何尝挪动。百鸟翔鸣,莫有萃者。船人高低,以篙撞者,辄有虐疾。洭水又东南,左合陶水,水东出尧山。山盘纡数百里,有赭嵒迭起,冠以青林,与云霞乱采。山上有白石英,山下有平陵,有大堂基,耆旧云,尧行宫所。陶水西迳县北,右注洭水。洭水又迳含洭县西。王歆之《始兴记》曰:县有白鹿城,城南有白鹿冈。咸康中,郡民张鲂为县,有善政,白鹿来游,故城及冈并即名焉。
深水出桂阳卢聚。
水出桂阳县西北上驿山卢溪,为卢溪水,东南流迳桂阳县故城,谓之洭水。
《地理志》谓之泥水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