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黑,这边花灯已是点上了,就在村里的通衢边,摆了一整条路,花花绿绿,好不标致。吃过元宵,韩先生也带了元姐出来看灯。元姐前几日就已经把花灯仔细心细看了一遍了,当下对灯谜更感兴趣些。既是让村民猜,也不能太难,答案谜面都是些粗浅的字词,乃至另有很多画谜。如许的谜大多难不住元姐,元姐猜了也不说破,只让村里人持续玩乐。当下就有一个,元姐看了一眼内心感觉有些意义:反书牛尔。若只想着把牛字倒了写或是反着写,大抵是不轻易想出答案了。实在这是个牧字,牛和反文旁,可不就是反书牛么。
光化县附属于襄阳府,有山有水,南来北往的人也很多。现在韩先生有了一大一小两间铺子,又在县城里置了小院,外加些田产,如许的家资也勉强够看了。再加上韩先生好歹是个秀才,今后说不定另有大造化,官家小娘子的女学进不了,商家的却能够托了人出来。比及三月气候暖些,元姐就要跟了县里有头有脸的几家商户的小娘子一起上学了。
“昨儿我见娘舅领了学里的小子们写灯谜呢,难的易的都有。我就说设个彩头,也分个灯谜状元、灯谜榜眼和灯谜探花。”元姐说着,抿了嘴笑,“娘舅还说好呢,转头我俩也去尝尝。”
那日,李光凡又去了五花茶馆,按例点了平话先生来解闷。雅间的门翻开的时候,李光凡瞥见一个蓄了胡子戴了帽子的男人,却并不是常日里平话客。他皱了眉,刚想呵叱几句,可见那人俄然脱了帽子,这可把李光凡吓得差点跳起来。
“我娘如何样了?”徐纪文听了这话面露急色。
“哎呀,我可不可。”秀姐一听要去猜谜,连连摆手。村里女孩子多不识字,秀姐可贵还熟谙些,多数都是元姐奉告她的。熟谙字是一回事,能猜谜就更要另说了。
元姐想着这个字,俄然想起了阿谁送了她一双兔儿的郑牧,如许的团聚节,不晓得他回没回到故乡。
岳氏看上的小娘子也在学里,恰是绸缎庄周老板家的嫡出二蜜斯,蓉姐。蓉姐确切长的娟秀可儿,人也落落风雅,非常得了岳氏喜好。可周家却一门心机惟攀上官家,惹得王老太太嗤笑不已。
元宵节这天一早,李二叔就叫了村里几个年青精干的小伙子帮手洒扫、摆灯。离得近的几个村,晓得庙山村有灯会,也都过来等着。元姐这天穿了件银红色暗纹对襟褙子,站在门口同秀姐说话。
“尚好。你下落不明,你娘也不会等闲放弃。只不过吴王盯得甚紧,你还是先别归去了。”
“几天人可真多,我娘舅说还得把稳拍花子的混在中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