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当然!我们甚么时候见面?”我问道。
第二天下午,我早早地来到文轩茶社。上了二楼,坐在那天老先生等我的位置上,筹办好“碧潭飘雪”,茶几上放着登载着“敌后孤军”的《夷陵日报》,悄悄地等着老先生的到来。
三天后。当编辑部只剩下我一人,正筹办清算桌面筹办放工时,电话铃声俄然响起。我接起听筒:
“没有!”小王头也没回,“这个‘四眼于’老奸大奸,关着窗户,只要等他出来,我才气拍下他约的客人。”
“铛铛铛!”自鸣钟收回沉闷的金属声。
当车子缓缓驶出汽车站大门时,我内心充满一种被棍骗的感受,正筹办起家下车,身子却被一只手用力按住了。
我一边品着“碧潭飘雪”,一边百无聊赖地看着窗外,等候着老者的身影呈现在茶馆门口。
我抬起手腕,看了看表,又看了看劈面巨大的自鸣钟,恰好3点半。
“是衲记者吗?”恰是我等候的熟谙的声音!
大樟树后内里,有一个瘦高的年青人,正拿着一个长焦镜头拍照机,镜头正对着茶社二楼的花窗。
”真是一个老顽童!“我既无法又好笑,这位老先生估计是看谍战片看多了,到处仿照影视中地下谍报职员的言行举止。
“那是老先生供应的素材好。既完整又详确。”我从速回应。
想到这里,我重新细心核阅这些发黄的纸片,渐渐地,一个个新鲜的人物面庞,一场场狠恶的战役场景,在我面前垂垂清楚起来……
老者神情稍稍硬化下来:“关上窗户!”
我认出了年青人,恰是老张主任的内侄,方才进报社的大门生小王。
“遵循我们的商定,质料还给我了。”老者明显对我的恭维不太买账。
“哦,是张主任让你过来拍的?那你渐渐拍好了,不过,”我靠近他耳朵,咬牙切齿地说道:“不要再跟在我前面好吗?”
年青人眼睛贴在取景框上,全神灌输,连我走到他身后都没发觉。
直到发车铃响了,我还是没见到老先生的影子。
我重新坐了下来,老者说道:“你有了‘尾巴’,如何都不晓得?还当过兵,察看才气如何这么完善?”
小王睁着惊骇的眼睛,鸡啄米似的连连点头。
他,究竟是个如何的人?我筹办上车后直接问问他。
老者没有回话,只是用一种峻厉而气愤的眼神看着我:“你不取信誉!”
一回到家中,我就把本身关进书房,迫不及待地翻看老先生留下的厚厚一叠质料,试图从中寻觅预四师在敌后保存战役的踪迹。但翻看的成果却令我大失所望:这些质料,却与预四师完整没有干系,而是记录当年陪都重庆上空一段荡气回肠的空战传奇。
我顿时明白了老者起火的启事:那是拍照机镜头的反射光,有人在偷窥!
我难堪地笑笑:“老先生,现在是战役年代,我又没做甚么好事,如何能够会有人对我跟踪盯梢?”
“老先生,您的质料……”我举起双肩包。
“老先生,我现在就下去,把阿谁偷窥的人找出来,让他劈面说清楚。”我边说便起家要下楼。
因为是上班时候,二楼雅座没有一个客人。办事员打着哈欠,无精打采。当我完成“最低消耗”,对她说不再需求其他茶点时,办事员如释重负般地逃下楼。
多年的军旅糊口,让我骨子里对号令有一种自发的从命。
我手一抖,茶水撒在报纸上。昂首一看,不知甚么时候,老者已经站在我身后!
离约会另有半个小时。百无聊赖中,我推开镂花窗。茶座正对着茶社大门,门口是一片绿茵茵的草坪,一棵枝繁叶茂的巨大香樟下,有很多白叟坐在木凳上谈天,孩子们在追逐打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