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都是新兴国度,两强相遇,必将争斗。至于本来散居于淮河道域的东夷诸部落,对于吴楚两国的侵入,都属于外来之敌,本无轩轾厚薄之分。但究竟上,东夷民族与吴国同处长江下流,积年长远,其间血缘与人事来往,甚为密切。加以吴国善于舟楫与水上交通,江淮间的贸易贸易与经济来往,加深、密切了彼其间的干系。至于楚国,则是来自长江中游,其侵入东夷民族的范围,是楚穆王以来数十年间的事,并且楚穆王是以武力毁灭了江、6、蓼诸国,抢占其地盘,打劫其财产,殛毙其同胞,然后屯驻重兵,横征暴敛,这美满是野兽般的侵犯行动,天然要激起东夷民族的仇恨与抵挡。是以,吴国出兵淮河道域,对楚作战,是以东夷民族庇护者的姿势呈现,因此能到处遭到东夷群众的欢迎与帮忙,行军用兵,均非常顺利。
由此不丢脸出,影响吴楚两国战役行动的最大地理停滞是豫章山、桐柏山和长江。豫章山和桐柏山为颡未辟的原始山林地带,层峦叠嶂,丛林密布,难于通行。两山之间有三隘口――一曰冥厄,又称平靖关,以山为障,不营濠隍;二曰直辕,又称黄岘关、百雁关、九里关,位于信阳州南九十里,南至应山亦九十里,三曰大隧,又称武阳美、澧山关,位于信阳东南一百五十里,西南到应山县一百三十里,地名大塞岭。此所谓义阳三关,其地崇山峻岭,沟壑纵横,草深林密,荒无火食,不过是江(今河南省息县西南)、黄(今河南省潢川县)、随(今湖北省随县)、唐(今湖北省随县之唐城镇)诸小国群众来往的小径,难容雄师出入。豫章山东面一样为山岭崎岖、荆林丛薄的无人之境,山隘甚多,令人毛骨悚然的就有雁门关、松子关、铜锣关、隘门关等,为群舒族来往之小径,也难容雄师周旋。
舆图上画有四条从姑苏到郢都的虚线:
4、长江、衡山及长岸。长江两岸尚颡未辟,并无杰出的陆路交通可供战车行驶,但江流中舟师飞行与运输来往却非常便利,因此吴楚两国在长江中常有舟师抵触,而无陆上战役。江流中最险厄的地区是鸠兹、衡山及长岸,这里江流狭小,江中多沙洲,陆上则有当涂西之东西梁山,当涂北之采石矶,当涂东北之马鞍山,丹阳镇之横望山及秣陵关等。
两条粗粗的红线如火似焰,照得满屋通红如染,一片光亮――晨光透过窗纱,射进了孙子的书房,烛光融进了朝霞里……
2、淮河、州来及钟离。淮河地区是一大平原,以淮河水系为该地区的特性。淮河中上游支流甚多,一部分汇于州来(今安徽省凤台县),再东行,有涡水自西北而来,汇于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东之临淮关)。是以,州来与钟离两地,是淮河地区水陆交通的关键,成为该地区的计谋要地。
第一条:溯大江西上,达于郢都。
第二条:从云娄(今安徽省霍邱县西南)、鸡父(今河南省固始县),越隘门关(今安徽省金寨县与湖北省麻城县交界之隘口)至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县),然后经郧(今湖北省安陆县,一说郧县)渡汉水达于郢都。
1、豫章山区。豫章山脉由楚之申、邓地区南边迤逦东行,达于六国及群舒西方,山岭高大,门路崎岖,本是楚海内部的坚毅防地,但楚国既北出中原,东越淮泗,豫章山反成为其交通停滞。楚国北出中原,本以申邑为按照地,现在既东出淮泗,天然须另行斥地由郢都经柏举,超出豫章山区,达于6、蓼的通路。
第三条:溯淮河西上,经黄(今河南省潢川县)、弦一(今河南省光山县),穿越义阳三关――大隧、直辕、冥厄,至随(今湖北省随州市),渡汉水达于郢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