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楚平王曾殛毙忠臣斗子旗,郧城守将斗怀是斗子旗的宗子,与斗辛是堂兄弟。楚昭王一行到达郧城后,斗怀即起杀昏君为父报仇之念,并向堂兄斗辛透露了本身的心迹,斗辛攻讦道:“王为父臣为子,父杀其子,有何仇可报?眼下楚王流浪,杀君有悖仁义;楚之宗庙社稷,系于昭王一身,杀昭王断楚后嗣,有悖孝道。如此不仁、不义、不孝之举,伤天理,害大伦,弟何可为之!望弟彻悟,沉思熟虑。”斗怀闻言大为不悦,闷不吭声半日,愤然拜别。斗辛终不放心,恐出不测,暗守于昭王寝室以外,见斗怀肝火冲冲地奔来,蹑手蹑脚尾随厥后,于千钧一发之际救昭王一命。
阖闾对孙子的这一战略很感兴趣,催促道:“元帅请言其详。”
阖闾非常忧愁地说:“吾军就此止步,令楚王随城生聚经验,无异于纵虎归山。”
自郢都沦陷今后,伯嬴太后闭门不出,整日反锁房门,进饮食从窗口递进递出。她将一柄短剑置于身边,倘如有吴兵破门而入,对她怀有歹意,她便拔剑自刎。
“好,元帅公然高超!”阖闾高竖拇指赞誉,“就依元帅之策而行。”
孙子再度沉思后说道:“与其武力强攻,不如施仁政于随民,收伏民气归吴,方为上策。”
既然不再进兵随城,阖闾便命军队到校军场驻扎,吴王君臣前去楚宫。到了王宫门前,人众上马,欢声雷动,鼓乐震天。前呼后拥,阖闾升殿。文武上前道贺,然后侍立两旁。阖闾命在龙案两边设下了两张坐位,上首的一张是元帅孙子的,下首的一张让副将伍子胥坐,以表示对二人的恭敬,因为,若无这左膀右臂相佐,则无本日之欢。同时叮咛人到御厨房去备酒宴,大排筵席,道贺入郢之喜。
孙子进了郢都以后,顾不得追逐缉捕流亡的楚昭王及其重臣,第一件事便是从速派人去开坝放水,不能让百姓老是受水淹之苦。接着为众将记过,出榜安民,盘仓查库,安设降兵,施助哀鸿。同时派专人等待王宫,集宫中职员于后宫,不得随便出入。放水的兵丁仍乘竹筏木筏到赤湖,将四周以沙囊堆砌的坝挖开几个缺口,先让赤湖里的水从四周往外淌,淌到其他河道沟塘里去,然后注入漳江,再把那条新挖的河道堵塞,赤湖里的水就只出不进了。雨过晴和,不到三天,大水全都退了,故乡、村落、河道、门路、树木又规复了本来的面孔。直到这时,孙子才派伍子胥驱逐吴王阖闾进城。
第三十二章 饥不择食 腻欲求淡
随城百姓忠于楚王,诚恳欢迎了他,愿为楚王复国而战,主动构造起来,赶制兵器,操兵习武,等候楚王号令征召,楚昭王大为打动,卷土重来的信心实足。
却说楚昭王来到郧城,酒足饭饱以后正欲上床寝息,郧城守将斗怀破门而入,他欲讨还血债,为父报仇,高举明晃晃的大刀,向昭王砍去。不料他身后站有一将,见势不妙,上前狠命一拥斗怀,斗怀一个趔趄闪到屋角,大刀砍空,昭王方寄头颅于颈上,这位救昭王性命的将军不是别人,而是斗怀之堂兄斗辛。
阖闾进城后,马上与孙子商讨进兵随城,活捉楚昭王。他起首说道:“寡人欲亲身率兵,攻打随城,令楚王无喘气之机,免生后患。元帅意下如何?”
环境既然如此,楚昭王一行不便在郧城久住,次日凌晨出发奔另一个属国随城(今湖北省随州市)。
“依臣之见,先调派密探,到随城制造言论,广为鼓吹:一来为大王在随城布恩施惠,鼓吹大王德行;二来安抚本地百姓,使其民气归向主公。待机会成熟后,诏令赏格,活捉楚王。此策必然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