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登送别刘墉,奉告军士,大开城门。驱逐曹操入城。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得了徐州,心中大喜,一面出榜安民,一面思虑如何取下邳。
关羽点点头,表情稍好了些,又问道:“崇如来此何事?但是劝关羽投降的么?”
张辽闪身出来,禀道:“丞相,末将深知云长,愿压服他前来归降。”
刘墉早知陈登为人,不管哪处权势来,只要庇护徐州城没事就行,因而拥戴道:“是啊。徐州百姓甚苦,连受兵器之灾。依小弟鄙意,我们不如开城投降,以保满城百姓安然。”
“皇叔,曹操狡猾多智,万不成轻视。曹操千里来袭,必求速战。我们不宜与之相抗,只能死守待援。一旦袁绍兵发许都。曹操必回师而救,徐州之围天然得解,到时皇叔乘势掩杀,哪有不大胜之理?”刘墉再三进言,“皇叔,不管如何,千万不成出城迎敌啊。”
荀彧先道:“丞相,袁绍占有河北,虎视眈眈,我等若久攻不下,只怕袁绍挥兵南下,许都危矣。故荀彧觉得,必得速战,方为上策。”其他谋士纷繁点头称是。
曹操问道:“诸位,现在孤已得小沛、徐州。只剩下邳一座孤城,你们看秘闻应当如何攻取啊?”
关羽讶然道:“为何干某死不得?”
这时程昱奏道:“丞相,文远虽与云长有旧,但关羽心高气傲,不会等闲归降。我有一计。可使其进退不得,然后再让文远前去,关羽必能归降。”
曹操捋捋髯毛,摇了点头道:“孤深爱云长的技艺和品德。如能收降为我所用,孤深感欣喜。不知哪位能压服关羽来降?”
刘墉听闻失掉了小沛,叹了口气,从速赶往陈登家中商讨。
刘墉拱了拱手道:“关将军错怪鄙人了。皇叔不听刘墉忠告,偷营不成反倒失了小沛。鼎立三角已去其一,再无相峙之力,我等本缺兵少粮,又逢惨败,还能守住徐州、下邳吗?现在袁绍大兵压境,曹操仍敢倾重兵来袭,此为何也?便是力求速战,袭占徐州,免除后顾之忧,以便能尽力对抗袁绍。若我等死守待援,不但于事无补,更易触怒曹操,迁罪于城中百姓。云长莫非忘了曹操大怒后的屠城之举么?为保徐州百姓,制止生灵涂炭,不得已我与元龙开门降之。”
关羽手指着刘墉,大怒道:“关某为国尽忠,宁死不平,不说有功,反倒有罪,这是何事理?你且说说,关某有哪三项大罪?”
程昱惊诧道:“莫非崇如也是劝云长出降?不过,他为何不等丞相入城后再领命前去,如许便是大功一件啊。”
曹操暗叹道:“刘墉啊,孤对你可谓情深义重,为何你仍不肯归顺于我,为我所用呢?”
郭嘉笑道:“这恰是刘墉的快意筹算。刘墉刻薄仁慈,心系百姓安危,又知下邳迟早必失,必力劝云长来降。刘墉又不想建功受赏,愧对刘备,故先入下邳,只在旁规劝,不肯居功。只是我素知云长忠贞不二,威武不平,崇如何故压服云长来降?”最后一句郭嘉问的倒是陈登。
刘墉浅笑道:“关将军且莫哀伤,刘墉倒有一个主张,管束天下之人不但不嘲笑于你,反而奖饰将军忠勇。”
关羽被说中苦衷,叹道:“关某现在进退两难,如何是好?”双眼微闭,泪如泉涌。
世人都摇了点头。曹操又道:“此时崇如便鄙人邳。”
孙乾又道:“崇如言道,那曹操智计过人,极善劫人营寨,必早有筹办,三将军千万不成草率行事啊。”
“请崇如快快道来。”关羽大喜。
刘备点点头道,又问陈登道:“元龙觉得如何?”
“小弟记下了,元龙保重!”
刘备又道:“三弟一人守小沛我却不大放心。如许吧。我与翼德共守小沛,崇如和元龙守徐州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