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们的诚信与危机(财经郎眼06) > 第2章 中美慈善观比较(1)
李银:我感觉有一部分香港企业家能够会回应,比如说李嘉诚。
我们的企业家为甚么“无私”
(佳宾先容:李银,资深媒体人)
郎咸平:在中国事父母来救济你,兄弟姐妹救济你,这一点美国人就做不到了。李银:就是减轻国度承担吧。
李银:你要让中国的企业家把99%的财产捐出去,那是不成能的,那的确是天方夜谭。
郎咸平:你方才讲的这个清教徒很成心机的。比如说,有个英文叫做WASP,翻译成中文就是白种盎格鲁撒克逊清教徒的后嗣,就是17世纪坐“蒲月花”到美国去的那些清教徒。这些清教徒干的就是你说的这类事。这些清教徒的后嗣都以他们的先人,也就是当年坐“蒲月花”来到美国的那些报酬荣。在英国殖民地期间,美国没有任何的社会救济,也不能抽税,因为它还没有宪法,以是美国人的社区如何办呢?他们就相互帮忙。这类所谓的社区文明,就是会赢利的人拿本身的钱来帮忙本身的朋友。
让中国富豪裸捐,不如让他们私奔?
郎咸平:这个时候搞不好他就不来了,对不对?
王牧笛:从英语的词源或者从定义上看,慈悲和捐善是有辨别的,是两个分歧的英文词,并且这两个的辨别有点像中国阿谁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西方,能够大师以为,给人一条鱼让他过日子,还不如教会他一种捕鱼的技术。以是它有了基金会,有了一种源源不竭生钱的体例。
郎咸平:不过也不要攻讦富人。叫我们捐99%,我们也不会捐的。我们中国没有这个传统。
王牧笛:对,以是在中国有一个奇特的征象,很多寺庙都是富可敌国。并且这些捐给寺庙的钱是能够免税的,这就是在分歧的宗教传统的影响下,分歧的民族,或者分歧的国度对财产观的分歧的了解。构成美国当下精力的一个核心,叫新教伦理与本钱主义精力。这个所谓新教伦理实在是18世纪中叶,美国一个闻名的布道家约翰・卫斯理对清教徒精力的一个概述,它的意义是说,我们要冒死地挣钱、冒死地省钱、冒死地捐款。
郎咸平:对,这就是全部美国文明的传承。
李银:救济金。
由美国首富比尔・盖茨和股神沃伦・巴菲特结合建议的“捐赠承诺”行动,2010年9月来到中国。这一行动自2010年6月建议,至今已有40位亿万财主承诺把本身的过半财产捐募给慈悲奇迹。此中盖茨佳耦承诺把大多数财产用于佳耦俩创办的慈悲基金会,而巴菲特筹算只留本身财产的1%。这一“捐赠承诺”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只是一种品德束缚,富豪们能够用肆意体例停止捐赠。按照建议人盖茨和巴菲特的估计,该行动将有能够筹到6000亿美圆善款。目前已经呼应的40位亿万富豪中,仅一名华裔,不知巴菲特的中国之行是否能获得更多回应?
郎咸平:但是,如果用英文翻译的话,你看原文如何讲的?慈悲的意义是对人类的酷爱;为增加人类的福利所做的尽力。通过布施、援助或者捐赠等等这些手腕来达到对人类的酷爱或增加人类的福利。而我们《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这个解释是把别人的手腕当作目标了,慈悲的目标是对人类的酷爱,是为了促进人类的福利,我们连这个都没有搞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