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在这段时候里,只要行走在扬州城杨柳坊,到处都能看到有关赵记货栈的鼓吹单,听到有关赵记货栈的鼓吹词,身边的人也总能说上几句有关赵记货栈的新奇事。
杨光的利润来源在于两个位面的人力本钱差异,在明朝扬州与其他豪商发作商战毫偶然义,就算打倒了其他同业贩子把持这一行的买卖,只怕利润也不会比现在多多少,又何必吃力不奉迎的折腾呢?
只是杨光见赵武兴趣勃勃,又感觉本身救了他两兄弟,仿佛不是安排学习就是安排做事,很少带他们去玩耍放松,干脆趁着明天的机遇出城转转也好。
这一次的诗会,不晓得谁想出了伐鼓传酒的项目,一大群文人站在新修的水利堤坝上,在鼓声中把酒杯往下传,鼓声停歇的时候酒杯在谁手里,天然就要吟诵一首与本日盛举、水利工程、施助哀鸿等等主题有关的诗词。
喊上了筹办去木行的赵文,三人一起出城来到了现场,这里人隐士海、接踵摩肩、热烈不凡,另有很多做小买卖的一大早就赶过来,直接把这个处所变成了庙会。
杨光还雇佣梨园在买卖门前唱戏杂耍,每天都能吸引大群闲人来看,连带着也把自家买卖的人气给炒起来了。
这个男人越说越快,可话语却越说越是清楚,垂垂的就连最远处看热烈的百姓也都能听的清清楚楚。
对于赵武来讲这个事情有两重意义,他是捐了银子的贩子之一,固然用的是杨光化名“赵宇”,可看到少爷的名字在这类歌功颂德的碑文上呈现还是很高兴的。
酒杯持续往下递,被一个穿着有些寒酸,下巴上长着三缕髯毛的男人抓住,这时鼓声才嘎但是止,明显这一通鼓就是为此人而起的。
杨光在第一眼看到这个男人的时候,就感觉他有点熟谙,只是相隔实在太远,底子看不清楚对方模样,只是有那么点莫名其妙的感受罢了。
杨光又让方山筹办十几辆马车,运着陈米在杨柳坊来回走动,用心不封住车厢,让人把内里的大米看的清清楚楚,别人一看便会指指导点说出杨光的赵记货栈以陈米换织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