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农家虽也不是过午不食,可晚餐大多简朴,晚餐过后不久便熄灯睡了。李家本日也是因为石家兄弟俩过来,才筹措了一大桌。李陈氏特地宰了一只鸡,切了一大块腊肉,加上李家之前晒的那些干菜,和茄子西葫芦之类时鲜的菜蔬,做了好些个菜,满满地都堆放在堂屋里的圆桌上。
石咏:……啥?
石咏的母亲石大娘出身满族大姓舒舒觉罗氏,而他的二婶王氏则是汉人,并且严格来讲王氏并不在旗。因为有“旗民不婚”的端方,以是石二叔擅自娶了王氏以后,连带石家的这一支,都在宗族面前抬不开端来。
石咏见这里固然是没有垦过的荒地,但是团体阵势平坦,轻易开垦。就像李大牛说的,秋收以后一鼓作气,再忙上两天,就能将地平出来,第二年开春,犁一犁就能播种先种一茬甚么了。
石喻早上上学之前,王氏也是往他的书箧里装上几个现烙的饼子。前两天,石喻说饼子不敷吃,向王氏又多讨了几个。王氏心疼儿子,哪有不承诺的?
石咏挑挑眉,心想:本来是如许啊……
李家人盼了好久,才将石家哥儿俩盼来,只想着这哥儿俩能多购置几亩地,归正李家的人手够,把荒地垦了能多打几石粮食。可谁曾想……
打小的朋友之间纯真的友情最为宝贵。石咏很欢畅弟弟在学塾里这么快就有了朋友。
石喻在学塾门口,似模似样地与一名同窗施礼告别。对方冲他招招手,说:“石喻,明天还是记得带饼子哈!”
李大牛是个三十五岁高低的中年男人,说话声特别响,一开口就将石咏吓了一跳:“人家哥儿这都成丁了,可不是到了当家做主的时候?”
正想着,喻哥儿就跑了出去。五岁小儿,恰是活泼好动的年纪,玩得脸上脏兮兮灰扑扑的,冲出去冲石咏大声喊:“大哥!”
石大娘吃了一惊,问:“咏哥儿,你……你是要把这只碗拿去卖了还是当了?家里实在不缺……你这点儿钱。”
但是他一想,从速伸手盖上箱盖,抬高了声音对母亲说:“娘,咱家有如许的东西,财不过露,可千万别让旁人晓得了。”
“鸿祯就去自家厨房里,把师娘留给他的一勺炖肉舀出来,我们俩就一起用饼子夹肉吃。哥,鸿祯家的炖肉可香了。鸿祯却说咱家的饼子做得好,外头脆里头韧,有嚼头。”
石咏则有些猎奇:“如何样?二婶给你做的饼子,中晌够吃吗?”
他的祖父暮年入关以后,一向在广州一带经商,曾积储了很多财产。但是厥后到了石咏的父辈,父亲与叔叔都得了军职,随军向西挞伐,传闻他二叔与年羹尧另有同袍之谊,厥后父亲与叔父前后战死,年羹尧还曾遣人上门看望,给过抚恤。只是这一两年年羹尧一向在外交战,就再也没来往了。
旗民不婚,旁人传闻,立即再也不问了。
待到石咏从里长那边返来,到李家的时候,已是日暮时分。李家正炊烟袅袅。陈姥姥和李陈氏两个下厨,整治了一桌子的菜。
倒是石咏和石喻,吃着农家各色干菜野菜,倒感觉味道新奇,哥儿俩就着饭都吃了很多。
李庆儿一拉石喻的手,说:“我夙起去树上摸了几只鸟蛋,都埋在灶膛的膛灰里头,现在估摸着烫熟了,走,带你去尝尝去!”
一起上,石咏问了问李大牛家里的景象,晓得李大牛本年三十四岁,膝下却已经有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此中他的宗子已经满了十六,次子也即将成丁,将将也快到了娶媳妇儿的年纪。
*
“他是夫子的儿子,叫姜鸿祯,是弟弟的朋友呢。”石喻向哥哥解释。
以后李大牛提溜了庆儿和喻哥儿两个皮猴先回李家去,石咏自去见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