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不是他的活计,至今也没人给他派活。冯三恪是为了认人去的,他初来乍到谁也不识得,对这虞府也知之甚少,满眼陌生,便总感觉内心没底。
府里人吃晚餐时还在聊这事,弥高呵呵嘲笑:“这家人也真是,花招咱家的钱买宅子买良田,还想拿捏主子,真是猪八戒擦粉……”
世人逗趣似的恭维:“锦爷说得好!”
这府里统共四十多人,住的这几日,冯三恪每天用心记人,大多都已脸熟。晓得面前的小少年叫博观,十二岁的年纪,他那名字出自一个大文豪,仿佛是甚么“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也是锦爷从古籍里边翻出来的。
一去十几封信,却始终没把人叫返来。
话落,虞锦抬脚便走。刚走了两步又折返来,哈腰,拿起炕上那俩袋子,笑道:“这零嘴我就带走啦,我一贯馋嘴,恰好尝尝诸位长辈情意,顺道儿瞧瞧里头装着甚么精贵吃食,竟能拿来当见面礼了。”
“这是甚么?”
——老爷子想叫本身的身后事风景大办,虞家大爷心疼这个钱。
众目睽睽之下,虞锦不紧不慢地弯下|身,拍了拍披风下摆的灰印。
比如府里奴婢每月月银二两半,建功另有厚赏;比如都城的虞府很大,这间五进的宅子都算不了甚么;比如门房常会收到很多信,有的是东鲁那边来的,买卖上的事,有的是家书——府里很多孩子都是有爹娘的,得人挂念,常会收到信。
虞家大爷一口气没提上来,手抖得连茶盏都端不住了。瞧着他这侄女走远的背影,满脑袋只剩一句话。
虞锦轻飘飘睨他一眼,弥高皮子一紧,赶紧把溜到嘴边的脏话咽归去:“真是笑话!”
虞锦一贯俭仆,只在两件事上舍得费钱祸祸,一是吃,二是住。旁的用度都远远及不上虞家该有的豪华。
封皮上四个方刚正正的楷字。弥坚读给他听:“这四个字是‘锦爷语录’。府里好些人都备着这么个册子,爷说了甚么成心机的话,就十足记下来,闲来无事翻一翻,每回都有新体悟。”
她扭头去看,本来是炕上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在她背上悄悄踢了一脚。那孩子眼睛滴溜溜地转,瞧虞锦转头望来,又勾勾脚腕,在她乌黑的披风上踩了个泥足迹,滚到一边咯咯得笑。
她手边有一对同胞姐妹,这对姊妹花儿出落得非常都雅,年纪大的是竹笙,年纪小些的是兰鸢,小女人捂着嘴咯咯直笑:“爷这会儿回过味来了?如何上午怼人时候那么利落?”
这会儿刚进门就被人嫌弃了,冯三恪也不宽裕,拿凉水抹了把脸,又坐到床头,将叠成块的床被放开,问他:“为何想与弥坚他们一屋?”
都是些噜苏小事,保护们随口唠嗑,冯三恪在中间仔谛听着,听得越多,内心便能安稳些。
“通窍?”
经此一事,一家人纷繁抱怨阿谁有钱却没掏钱的虞五爷。要不是虞五爷人在都城,怕是得被几个嫡兄抓到坟前用家法,以慰老太爷在天之灵。
写信一问,答:忙着做买卖呢。
“行啦,今儿家里乱糟糟的,便不留晌午餐了。哪日老夫人想明白我这事理了,咱再坐下好声好气地说说话。”
*
旁人问她为何。
虞锦这才对劲,赏了他一块杏仁酥,就是那两袋子零嘴里头的。这杏仁酥油大,味儿倒还行,恰好家里厨娘切伤了手,这条街上又连个像样的食肆都没有,几个丫头拼集弄出了一锅汤,一群人便就着零嘴当晚餐吃了。
他做完活才像平常一样回了客院。刚走到屋前,发觉四下沉寂,没一个屋亮着灯。冯三恪呆站了一会儿,回过味来了——本日搬了院子,换了新屋,他已经不在这儿住了,又沿着墙下回廊走去了最后一进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