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中痛 照诸篇 脐上属太阴,中脐属少阴,脐部属厥阴,两胁属少阳、厥阴之交界空中,宜分治之。然其粗心,与上不异。
虽未醇 亦足贵 人谓东垣用药,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然驳杂之处,不成不知。惟以脾胃为重,故亦可取。
兼喘促 真武汤 肿甚、小便倒霉、气喘、尺脉虚者,宜真武汤暖土行水。间用桂苓甘术汤化太阳之气,守服十余剂;继用导水茯苓汤二剂愈。古人只重加味肾气丸,而不知其补助阴气,反益水邪,不成轻服也。
大虚者 独参汤 虚人久疟不愈,以人参一两、生姜五钱,水煎,五更服极效。贫者,以白术一两代之,热多者以当归代之。
喑 斜 昏仆地 喑者,不能言也。 斜者,口眼不正也。昏仆地者,不省人事,猝倒于地也。口开、目合,或上视、放手、遗尿、鼾睡、汗出如油者,不治。
若子和 主攻破 张子和(戴人)书中,所主多大黄、芒硝、牵牛、芫花、大戟、甘遂之类,意在驱邪。邪去则正安,不成畏攻而养病。
虚喘者 补而温 虚喘气促,不能持续,脉虚细有力,温补二字宜串看。有以温为补者,有以补为温者,切不成走于贞元一起,留滞痰涎也。
单寒牝 理中匡 单寒无热名曰牝疟,宜附子理中汤加柴胡治之。
虚寒者 建中填 气度大寒,痛呕不能饮食,寒气上冲,有头足,不成触近,宜大建中汤主之。上中二焦,为寒邪所痹,故以参姜启上焦之阳,合饴糖以建立中气,而又加椒性之下行,降逆上之气,复下焦之阳,为补药主方。
通不痛 调和奉 公例不痛,气血调和也。高士宗云∶通之之法,各有分歧。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蔼,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不过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姜细味 一齐烹 《金匮》治痰饮咳嗽,不太小青龙汤加减。方中诸味,皆可去取,唯细辛、干姜、五味不肯轻去。即面热如醉,加大黄以清胃热,及加石膏、杏仁之类,总不去此三味,学人不成不沉思其故也。徐忠可《金匮辨注》有论。
详而备 王肯堂 金坛王宇泰,讳肯堂。着《证治绳尺》,虽无所采择,亦医林之备考也。
肾水亏 六味拟 六味地黄丸为补肾水之主方,景岳左归饮、左归丸亦妙。推之三才汤、八仙长命丸、都气丸、天王补心丹,皆可因症互服。
中心健 四旁如 喻嘉言云∶执中心以运四旁,千古格言。
薤白酒 妙转旋 栝蒌薤白白酒汤或加半夏或加枳实、薤白桂枝汤之类,皆转旋妙用。
外疏浚 内畅遂 此二句是解以是发汗之故也。张飞畴云∶当归四逆汤治痢极效。若发热而呕者,小柴胡汤、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口渴下重者,白头翁汤如神。
治之法 小柴方 以小柴胡汤为主。初起,俗忌人参,姑从俗而去之,加青皮一钱。
寒侧重 加桂姜 加干姜、桂枝,甚者加附子、肉桂。
献可论 合二张 明・宁波赵献可,号养葵。着《医贯》。大旨重于命门,与张石顽、张景岳之法不异。
痢症第六
桂葛投 鼓邪出 时医有发汗之戒,以其无外证而妄汗之也。若头痛、发热、恶寒,有汗宜用桂枝汤法,无汗宜用葛根汤法,鼓邪外出,然后治其痢。
取法上 得慈航 取法乎上,仅得此中。切不成以《医方集解》《本草备要》《医宗必读》《万病回春》《本草纲目》《东医宝鉴》《冯氏锦囊》《景岳全书》《薛氏医按》等书,为快速体例也。今之医辈,于此书并未观看,止取数十种庸陋之方,冀图幸中,更不敷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