罄冉一愣,这算甚么?莫非战国人看将燕云公主嫁到青国已是不成能,想用个美人计让凤瑛收了这女子?
而高台上的凤瑛竟至始至终未发一言,他的面上仍带着笑意,眼中有着严肃和聪明,也有着沧桑和刻毒。
罄冉望着台上笑容满面的凤瑛,心中一紧。
麟国官员也表达了恭贺之意,殿中歌舞再次连缀而起,世人推盏引觞,其乐融融,方才的锋芒激锐已然不见,但是殿中世人的心机,怕是比之刚才可要出色多了。
至于满朝文武,他们心中如何想,凤瑛心知肚明。
“易大人一翻阔论,真是让老夫眼界大开。只是老夫有一事不明,如果兴科举真比保举制好,为何会遭到旌国满朝非议,会引得百官不吝罢朝弃官而抗?何况自朝廷颁布科举政令以后,不但不见各地官员百姓推戴,反而出了多起学子们罢学事件,为何?”
狄飒也一向面有深思,紧紧盯着罄冉。听到凤瑛的话,他目光沉浮几下,才缓缓垂眸拿起结案上酒盏。
“易大人高才,朕服矣。”凤瑛说着竟起家,大步迈下了台阶,他不容罄冉反应,拉了她的手臂,便向台上走去,一面又道。
“旌帝之言不虚,易大人之才不逊周圣祖之干臣张显啊!”
罄冉发笑点头,“治国之道,岂可拘泥于端方。端方囿人,不敷取之。古往今来皆如此,并不代表它便是最好的。”
言罢,她见马铭目光盯着她如有所思,便又接着道:“兴此科举亦是如此,需得缓缓图之。何况前辈所言夸大了,旌国满朝力主此举的朝臣大有人在,如翼王殿下,王护大人,张舒大人,岑本初大人等等。何况前辈只晓得各郡学子复课,却不晓得豪门后辈之喝彩,更不知百姓对此举的评价。”
“皇上圣明,臣请皇上效仿旌国,行科举取士!”
前几番凤瑛任命豪门入仕,尤属马铭反对最为狠恶。乃青国朝臣的带领人,此番她若不难倒他,便没法服众。凤瑛让她顺服朝臣,实则指的便是马铭这老骨头。
凤瑛唇际还是有笑,目光沉沉盯着殿中丰神飘洒,侃侃而论的罄冉,心中已翻起了巨浪。
她说着目光一沉,又道:“保举取士高低八百余年,虽是为国度采录了一些能臣干吏,但也有很多弊端。保举制,保举的官员皆是氏族后辈,使得朝堂被贵族把持,贵族后辈不必尽力便能获得官职,有些官爵更是世袭罔替的,只要出身好,便可入士为官。朝堂高低纷繁拜托豪门,官吏贪纵,百姓愁怨。保举早已名不符实,非是举贤,而是举姓,凡是氏族大姓,十之八九位列朝班。易青便闻耀国有崔亮、谢言已是耄耋老翁,却因出身权贵,而授之以政。浑沌胡涂,目炫耳聋,无所作为!重视家世而不以求贤为务,试想如许国度如何能获得良臣贤者?”
“承砮王吉言,易青也敬殿下。”
“谢陛下。”罄冉举盏饮尽,笑道。
凤瑛拉着罄冉,将她带至席案,表示她落座,这才重新坐于龙椅,执起酒杯,笑道:“朕敬易大人。”
罄冉走下台阶,刚说到此,却有一官员冷哼一声,“古制如此,定有其事理,老祖宗留下的端方,定是治国之大法,岂能随便变动!”
那模样尽是挑逗,行动更是和当代看到的艳舞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搞甚么?
他觉得此番战国或能够与青国结为联盟,现在看来凤瑛清楚早决定于旌国缔盟了。不但如此,他还要效仿旌国停止科举!
半响狄飒才淡淡一笑,抬手表示,利落举头,一饮而尽。
她忙快行几步,躬身深深地施了个大礼,道:“马老前辈所著《观书》乃是世之学子需求拜读的典范。夫子给易青上第一堂课,教的便是前辈之礼学之篇。易青虽无幸拜在前辈门下,但是前辈却也是易青的夫子。易青当不得前辈如此礼遇,前辈快快请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