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深知借助骆秉章的首要,把招牌一事措置好后,便当即给骆秉章写了一封信,向他陈述团丁安设的环境,欢迎他随时来衡州观察。接着,曾国藩又给郭嵩焘、刘蓉各写一信,聘请他们来衡州共举大事。又写了一封信给黔阳教谕、平江举人李元度。李元度字次青,曾和曾国藩在岳麓书院同窗。曾国藩赏识李元度的才情敏捷,也请他来衡州帮办文书。又写了一封给正在桂阳州客籍守制的陈士杰。道光二十八年,陈士杰以拔贡上京考小京官,朝考时,阅卷大臣恰是曾国藩。曾国藩见他的策论群情风发,言之有物,欣喜地録取了他。从那今后,陈士杰视曾国藩为恩师。
不久,郭嵩焘、刘蓉、陈士杰都前厥后到衡州,曾国藩非常欢畅,他以为本身给这几个职位不高却才气罕见的朋友到了一个能够发挥平生抱负的舞台。郭嵩焘奉告曾国藩,他在湘阴募集了一批军饷,过几个月便可凑齐二十万。李元度也应邀来了。这个戴着深度远视眼镜、个头肥大的文人还带来五百平江勇,一来便对曾国藩说,要弃文就武,当营官带兵兵戈。曾国藩很赏识他的这份勇气。趁着多量勇丁尚未到齐的空地,曾国藩和罗泽南、王錱、郭嵩焘、刘蓉、陈士杰、李元度等人每天参议练勇之事。大师参照戚继光的束伍成法,连络目前的实际环境,制定详细的军事条例。曾国藩又写信给骆秉章,向抚标中军借调塔齐布、杨载福、周凤山三人。骆秉章同意了。不久,三人也一同来到衡州。曾国藩见文武人才济济,气象畅旺,心中甚为镇静。这时,朝廷同意扩勇的批文也已下达。一个月后,李续宾、曾国葆、金松龄从湘乡募来二千五百勇丁,邹寿璋、储枚躬、江忠济从靖州、辰州、新宁、宝庆等地募来一千勇丁,连同畴昔的一千人和李元度的五百平江勇,合共五千余人。曾国藩将这五千余人分为十营,委任塔齐布、罗泽南、王錱等报酬营官。为使官勇们能一心一意地练习,曾国藩决定发厚饷。
"还写本来的老招牌:湖南审案局。"分开长沙前夕,骆秉章在曲园酒家大摆筵席,为曾国藩及团练全部哨长以上的头子饯行。徐有壬、陶恩培、左宗棠和粮道、盐道等官员都列席作陪,鲍起豹和清德却回绝插手。久游宦海的曾国藩非常清楚骆秉章等人的油滑,但他不想与骆秉章撕破脸,因而带着众头子欣然列席。骆秉章内心公然欢畅,二人并肩坐在一起畅谈,如同一对密切无间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