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捐二万两。"
"杨江说,请大人代他上奏皇上,准予为其祖父在客籍建乡贤祠。"曾国藩摸着胸前的浓须,沉吟起来。他对杨健的环境是清楚的。杨健是衡阳人,嘉庆年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官郎中,外任府、道、运司、藩司,道光初,升湖北巡抚,道光二十五年在衡州病逝。衡州籍京官欧阳光奏请入祀乡贤祠。道光帝因杨健在湖北巡抚任上贪污纳贿,官声卑劣而严斥不允。曾国藩时任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也挖苦欧阳光的孟浪。现在却要本身出面,为赃官杨健申请。欧阳光复辙在前,岂不要重蹈吗?不过,时过境迁,道光帝已换成了咸丰帝,且眼下军情告急,饷银可贵,皇上或答应以谅解。
接到皇上的谕旨,曾国藩仍按兵不动。这有几个启事。一是向广东定购的洋炮还只到八十座,大部分未到。二是雄师出发,要几千脚夫,这笔银子尚无下落。这几个月招募海军,创办船厂,靠的是郭嵩焘募来的二十万两银子。国库空虚,朝廷所拨的银子远不敷用。湖南藩库只本来那一千号人的饷银,一两银子也未增。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银子,哪来的先行粮草?乃至连勇丁们迩来练习的干劲也大大降落了。另有一个启事,是曾国藩不能对任何人讲的:成心缓点出兵,隔岸观火,看看骆秉章和鲍起豹在长毛面前丢城失地的狼狈相,到当时本身再来清算残局,扬眉吐气,岂不更好?
"杨家储藏的银子,少说也有二十万。捐二万,也太吝啬了。""杨江说,待大人奏报朝廷,皇上答应后,他再捐五万。"狡狯!曾国藩在内心骂了一句。
咸丰四年仲春十五日,曾氏为杨健入祀乡贤祠一事上折:"臣因剿办匪贼,驻扎衡州,示劝捐助军饷,据该故抚之孙候选员外郎杨江,起首捐银二万两,为诸绅倡率。""窃思名宦以吏治为衡,乡贤当以言论为断。该故抚德望素优,身没已十余年,而村夫景慕不置。臣在衡访问各士绅,遂加采访,众口一词,实属乡评允洽。伊孙杨江复能义捐军饷,申念前徽,亦堪嘉尚。合无仰恳天恩,特旨准其从祀乡贤,无庸再交部臣核议,一以洽士民懿好之公,一觉得仗义急公者劝,俾臣今后办理捐输更加到手。"据《曾国藩年谱》上记录:曾氏此折,"奉旨交部议处。部议撤职,奉旨改成降二级调用"。
"呵?快坐下来谈谈。"就像久旱时听到一声雷响,曾国藩眼里射出镇静的光芒。
洋炮等一等就会来的,曾国藩并不焦急。但银子贫乏,却最让他头痛。向衡州城里几家大名流、大商号收回的捐饷书,已经五六天了,比如泥牛入海,无半点动静。曾国藩为此事非常心焦。
"杨江捐二万是少了点,不过,他一带头,其他绅商都会捐一些,凑起来,大抵也不会少于七八万。只是他们都但愿朝廷能给他们以奖恤。""那是天然的。我会向朝廷奏明,为他们邀赏。""看来大人同意替杨江上奏了。"曾国藩点点头说:"一张纸换来七八万两银子,固然要担些风险,也是值得的。""我看不会有多大风险,大不了就是当年欧阳光那样,斥责一通罢了。何况大人明天之举,纯为国度而作的权变,中间苦心,皇上必然会谅解的。"曾国藩同意彭玉麟的阐发,冷静地摸着髯毛,不再作声,他在思虑这份奏折应当如何措词方为安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