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朱允炆听黄子澄开经报告,乃是治国齐家这一章:
这些藩王叔父们,都掌着兵权,有的乃至还把握重兵。遵循朝廷规定,每位藩王可具有三支保护军队,而洪武十年的时候,天子又命令增加秦、晋、燕王的军队,秦王原有保护军一千四百五十一人,增加到二千二百六十四人;晋王原有保护军一千六百三十人,增加到二千二百五十一人;燕王原有保护军一千三百六十四人,增加到二千二百六十三人。秦王的保护军名叫羽林卫军,晋王的叫兴武卫,而燕王的叫金吾左卫,也就是燕山左卫。
如此也就罢了,天子还嫌不敷,在《祖训》中又规定,“王府批示司官兵属官随军多少设置,不拘数量”,这实际上是放开了各王府对军队的限定,以是各王究竟有多少兵,谁也说不清楚。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天子大诛功臣勋贵,将统兵之权转移到几位藩王手中,几次挞伐北元的战役,军队乃至都要服从晋王和燕王节制,而除了秦晋燕三位具有战役批示大权的藩王以外,参与北方军务的另有谷、代、肃、辽、庆、宁王,便是九王驻边的由来,而这些藩王,无一不是领兵出征、纯熟军旅之人,比如说客岁春季,钦天监卜得胡虏将要南侵,天子命晋、燕、代、辽、宁、谷王出动都司及保护军马,严阵以待,最后六王竟合兵十五万,那但是十五万精兵强将啊,固然最后并没有胡虏南下一事,但是在北方的诸王却无一不是比年统兵,巡防驻边,想想除了秦晋燕这三位藩王,其他六个藩王不过是洪武二十五年才分封出去的,现在都能够领兵作战了,可见军旅当中,如何历练人,而曾卖力练习和教诲过弟弟们的秦晋燕三王,又当是如何勇猛善战。
但是能够吗?
他们会不会老诚恳实,会不会心甘甘心肠向朱允炆这个侄子称臣,也未可知。而朱允炆这类忧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他在一些所谓的小事上,清清楚楚地感遭到了这类威胁的存在。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成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削发而成教于国。孝者,以是事君也;弟者,以是事长也;慈者,以是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反叛:其机如此……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能够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能够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恰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这统统的孝、悌、慈,都是出于他的本性,他对父母的贡献、对待兄弟的体贴、对待后代的心疼,都毫不减色于他的父亲,这是无可抉剔的。只是光如许便充足了吗,便真的如书中说的,能“成教于国”吗?
“没有。”朱允炆点头道:“先生讲得很好,我深得教益。治国必先齐家的事理,我本日再读,更有所思。”
按照朝廷公布的礼节,皇太孙朱允炆要在早朝以后,来到文华殿里听讲。东宫詹事府的官员请他升座,他便坐在他父亲,先太子朱标坐过的椅子上,然后等候侍讲徒弟入殿施礼,然后内侍为他展书,伴读先为他朗读数十遍经文,退而复班次,才有侍讲官上前为他讲授。
皇上的企图本来很好,为君有为君之道,为臣有为臣之道,要恪守忠义,恪守忠孝,不管有多大功劳,身份有多显赫,君臣之礼不成僭越,这是诸王拜他的启事;而他拜诸王的启事,是因为亲善九族,讲究亲亲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