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谢瑾脱下常日里贯穿的圆领窄袖衫,换作很有魏晋风骚的宽袍大袖,束发未冠,腰缠革带,脚蹬皂鞋,一件剪裁得体的乌衣穿在身上。
声如洪钟震天动地,谢氏族人整齐而列,神采严厉,没有一小我随便说话,没有一小我胡乱走动。
祠堂内灵牌林立,青烟阵阵,行罢三拜九叩的昌大大礼,又前去里间瞻仰先祖遗像,待到走出祠堂,天气已过辰时。
大家尽皆举杯,唯有谢瑾一人端坐不饮,时才可说了然感激各方房长,管他甚么事。
宗祠内里的三阶高台上,摆着最为昌大的三牲供奉,谢睿渊在三百余名族人的目送下,目不斜视地登上祭祖高台,先将双手置于铜盆里的净水中略微洗涤,然后再拿起那卷黄帛裹好的祭词,朗声念读。
谢睿渊暗骂了一声“农家奴”,正在想如何圆场解释,撤销世人疑虑,与谢瑾并坐于末案的谢太辰神采安闲,淡淡笑道:“太公毋须担忧,太辰已拜今科知贡举裴侍郎为座主,信赖守官不会太久的。”
再看其他谢氏族人,尽皆高冠耸峙乌衣飘飘,而作为谢氏宗长的谢睿渊,头上更是戴着一顶白玉高冠,走起路来大袖飞扬,衣袂风动,说不出的严肃大气。
倘如果出身公卿贵胄、世家望族,或家属在朝廷中很有门路的落第士子,首选的日子将会大大收缩,初授官职也能够获得较好的官位。反之则不然,有些贫寒士子乃至守选数年方能任官,并且多为偏僻县的县尉,到得那些尽是瘴气蛮族纵横之处,哭都会哭死你。
念诵祭词后,各房房长依常例进入祠堂参拜先祖,本来遵循谢瑾的春秋,是不成能有资格入内的,不过他现在毕竟是大房独一的男丁,代表的是全部大房,以是例外入内。
宗祠为存放家属亡故前辈牌位、进里手族内各种典礼或措置家属事件的处所,谢氏宗庙建在乌衣巷毗邻秦淮河的一处开阔高山,格式四四方方占地宽广,前面为接待高朋、措置族务的正堂,后院则是一排呈马蹄形摆列的砖房,内里供奉的为谢氏列祖列宗排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