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臣谢陛下。”
遐想当初亲政之时,不是这般表情,灭金、北伐、窜改,满腔奋发欲一扫国朝百年积弊、复兴大宋……也曾亲身为诸公斟酒,慷慨激昂。
“他称是,在北面时便知朝廷中有蒙古细作,心中始终防备,那日去为慈宪夫人说故事,半路,忽有兵丁拔刀相向,他情急之下,只好抖擞抵挡。”
有些事,官家天然不会想不到,但没儿子,想了又如何?其中悲苦,身为寺人的董宋臣最能体味。
“隆国夫人与我家有友情,我求她放我分开。”
做得再好又如何?百官每日叫唤“国嗣不决”,国嗣?能担当这基业的也就是个傻子罢了。
为他带路的小寺人顺着他的目光看去,轻声道:“此为高宗天子语‘天下事,不必乘快,要在坚毅,终究有成’,孝宗天子揭于选德殿壁,以示恭敬。你莫要再看了。”
一边是府中幕僚被李瑕杀了,一边又在通缉李瑕,却不将这件事并入案子,为了坦白甚么?
赵昀似是轻视地笑了笑,不喜好李瑕的脾气。
但想到不管如何也窜改不了没亲生儿子的究竟,赵昀又有些百无聊赖起来。
他又不是谏台的御史。
“天下侧目?”赵昀嘲笑一声,低声道:“教书教不会,闲事管得宽。”
赵昀轻呵一声,心想要么是李瑕偷了黄氏物件,要么是黄氏已谅解李家。赵与芮总不会是为了坦白黄氏谅解了李家一事……
“臣不会。”李瑕道。
李瑕道:“是,故而向陛下伸冤。”
官家漂亮,没细心看便把奏书丢了,还筹算给杨栋升迁,以彰圣名。
~~
……
李瑕口中称谢,心中也有一番感悟。
事成矣!
贾似道就更风趣些,可惜满朝只要一个贾似道。
“我已向陛下伸冤,陛下已为我昭雪。”李瑕道:“虽千难万险,瑕不改其志。”
但赵昀在乎的是,赵与芮较着地想将尹义甫被杀之事讳饰起来。
荣王一辈子谨小慎微,未曾在任何事上引发过官家的猜忌;忠王木讷寡言,虽被立皇子,却从未闪现出对太子之位的觊觎。这是荣王父子能得官家亲厚的来由。
“臣遵旨。”
“称臣。”
“可觉受了委曲?”
“太幼年了。”赵昀敲着案几,沉吟了半晌。
“有人上书弹劾芮弟,称他摧你忠义之心,你如何对待?”
赵昀也不顾外臣在场,径直与那寺人闲扯……
“束发少年已有守国之念,可贵,朕可例外一次。你既未加冠,朕亲身为你赐字吧。”
“朕教你,稍候荣王进宫,蹴鞠一场泯了恩仇。”
次日,李瑕再次入宫面圣。
近年来,总有清流们自夸敢言切谏,凡群情朝政,老喜幸亏开口加一句“国嗣不决”,官家脾气好,之前都是忍着。
又过了一会,御辇仪仗到了,赵昀径直坐上御榻,自有寺人上前替他褪了靴子,端上酒食。
接下来,恐怕要有一堆人垮台……
赵昀看向了皇城司都知。
“谢陛下。”
李瑕一时没听清,愣了一愣,很快就明白赵昀的情意。
就仿佛是把这大宋社稷攥在手里,都不知能往哪放。
“是。”李瑕道。
“一夙起来便在筹办了,这会怕是已到了鞠城,说是让官家与荣王一军,她则是要与娘舅一军。”
“是,瑕虽微末,愿尽微薄之力,为陛下守国。”
他此时才想起李瑕还在殿中,转头道:“本日不巧,就不带外臣了。你去领了官身,解缆到差吧。”
他还是白丁,未着官服,只穿戴一身洁净的交领长袍,脚踏靴履。但每碰到官员、寺人,气质却像比他们还高一等。
赵昀在这一句话以后,大半夜的俄然开端变得勤抖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