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8岁后靠自己,你必须懂点经济学 > 第6章 读懂金融真相,抓住看得见的手(2)
如果房价能够持续上涨,如许的好处链条是能够保持普通的。但是,向来就没有只升不降的资产代价,当经济进入滞胀,通胀众多,资产代价的下跌就没法制止了。从2006年开端,美国楼市开端呈现下滑,房价开端下跌,次级贷这个多米诺骨牌随之倾圮,无数家庭没法了偿存款,大量的违约房产被银行收回拍卖,导致了存款银行的巨额亏损,投资银行也没法幸免,花旗、美林、瑞银、摩根士丹利等闻名投资银行也爆出巨亏。这就是囊括环球的次贷危急了。
跟着中国经济和天下经济的联络越来越紧密,次贷危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就非常明显。固然中国金融机构持有美国次贷金融产品的范围有限,但次贷危急的直接影响不容忽视。
而投资银行更加富有创新认识,将次级债再次证券化,设想出次级抵押证券(CDO),卖给环球的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再次转卖这些次级抵押证券,到了最后,风险已经伸展到了环球的金融机构。
经济学家提示你
最后,美圆贬值推高了环球能源与初级产品代价,这将通过PPI的上涨(我国的PPI从2007年10月份开端上升,到2008年2月份达6.6%,创3年新高),终究通报到中国的CPI。
这是杜甫的千古绝唱――《茅舍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公元759年暮冬,为避安史之乱,杜甫逃亡到成都。次年春季,在朋友的帮忙下,于风景娟秀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舍。墨客非常高兴,在这里前后居住4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公元761年的一个暮秋,风雨高文,屋破雨漏,杜甫长夜难眠,遂写下了这一名作。墨客得志至极,但是在诗中,仍然表示出身处窘困却心念天下百姓的胸怀。让杜甫更没有想到的是,他自伤贫苦的一句诗还是一千多年以后的我们内心的实在写照。
1997年,中国的住房鼎新正式上路。国务院提出建立“以经济合用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由此闭幕了推行几十年的福利分房。紧接着,浩繁工厂职工掏钱采办本身租住的单位房屋。中国由此飞速进入了“室第私有化”的期间。大抵在200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开端进入“市场化、民营化”的阶段,而房价也踏上了飞速上涨的过程。但是此时,保障性住房并未遵循国务院当年的要求,成为城镇住房市场的主体。这导致低支出和高房价的冲突越来越深,太多的浅显百姓堕入到只能看,不能买的地步。
有一种观点讲房价的上涨归结为住房的刚性需求。从马歇尔的《经济学道理》到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以及中国权威学者所编的经济学教科书,都找不到“刚性需求”这一术语。很明显,这是中国“经济学家”对当代经济学的奇特进献。刚性需求是甚么,简朴举个例子,中国将来有2亿多农夫要成为城里人,他们需求屋子,这是刚性需求。因为刚性需求的存在,中国的房价耐久必定就看涨。略微有点经济学根基知识的人都晓得,经济学里所讲的需求,不但是有效需求、实在需求,并且是在“预算束缚下”在一定时候内的需求。而我们的这些经济学家,在谈刚性需求的时候,却把经济学里关于需求的观点忘得一干二净,只讲需求,不讲住民的支出,不讲在甚么时候内的需求。
扩大内需:消耗就是作进献吗
对“衣食住行”四大糊口支柱来讲,住房显得尤其关头。近十年来,房价一起上涨,已经给百姓糊口带来了沉重的承担。现在,国度推行保障性住房,必将慢慢减缓“住房难”的题目,从而让更多的百姓实现具有自主性住房的胡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