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宋辽金风云人物大观 > 邵雍
邵雍的著作流存下来的有《皇极经世》和《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一书计 12 卷,统称《观物篇》,此中又分观物内篇、观物外篇。朱熹说:“康节之学,其骨髓在《皇极经世》”。他的儿子邵伯温解释这部书名,说至大谓之“皇”,至中谓之“极”,至正谓之“经”,至变谓之“世”(见王植《皇极经世全书解》卷 6)。对此书的内容,邵伯温作了申明:穷日月星斗飞走动植之数,以尽六合万物之理;述天子王霸之事,以明大中至正之道。阴阳之消长,古今之治乱,较然可见矣。故书谓之《皇极经世》,篇谓之《观物》焉。 又说:其所著《皇极经世》书,以元会运世之数推之,千岁之日可坐致也。以太极其堂奥,乾坤为流派,包含“六经”,阴阳刚柔行乎其间,动静盈虚相为盛衰,皇王帝伯相为治乱,其肯为 训解之学也哉。邵雍这部书体系地反应了他的宇宙观、哲学观、汗青观、社会窜改观。 1、天赋易学和邵雍的哲学观。邵雍以《易》学为根底,建立起本身的宇宙观与哲学观。邵雍以乾坤坎离为四正卦,以为这类图式是伏羲所画,即所谓的天赋图;并由此归纳出各种图式,以申明宇宙、天人、古今的联络与窜改。邵氏的卦图没有完整传下来,南宋朱熹将天赋图归结为四种,即:伏羲八卦挨次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挨次图及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邵雍用图式申明宇宙、天下的本原是太极、是道。他说:“生六合之始者,太极也。”而“道”为太极。以是“道为六合之本,六合为万物之本”。由太极而两仪、阴阳、动静的变动,因而化生出万物。邵雍说: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六合之道尽之矣。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一刚一柔之交,而地之用尽之矣。动之大者,谓之太阳,动之小者,谓之少阳;静之大者,谓之太阴,静之小者,谓之少阴。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体尽之矣。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道尽之矣。由太极而构成天下万事万物。天之日月星斗生出寒暑日夜,寒暑日夜窜改成万物情性形体;地之水火土石生出雨风露雷,雨风露雷化育出走飞草木,进而生出动植物。“走飞草木交而动植之应尽之矣”。人也产生了,但人灵于 万物,启事是人的形体兼有动、植物的长处,又有动植物作为糊口质料,由此进一步形成了机体、机能上的不同。“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声色气味者,万人之用也;目耳口鼻者,万人之用也。体无定用,惟变是用;用无定体,惟化是体。体用交而人物之道因而乎备矣”。 但太极在邵氏那边又是“心”,“心为太极”,在《渔樵问答》中他明白地说:“六合生于太极,太极就是吾心。”这便能够看出他的宇宙观、哲学观的本色。
刻苦厉学
《宋史》本传说他少年期间就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困难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今后又游历四方,“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萍踪遍及大河高低、淮汉之滨,这使他有机遇增加经历,熟谙社会。邵雍不久回到共城,据其子邵伯温说,是因为祖母太思念他,乃至到了神情恍忽的境地。邵雍为孝事母亲,今后不再出远门。因为家道艰巨,邵雍“躬自爨以自养”。父亲迁家城西北苏门山,邵雍筑室在百源之上读书。当时,权共城县令李之才很正视邵雍,向他传授儒家经籍。邵雍也更加刻励,传闻是三年不设榻,日夜端坐以思;把一部《周易》誊写下来,贴在四壁上,每日朗读。传闻汾州有位任先生精于《易》,便前去请教。李之才为河阳司户曹,邵雍跟从前去,住在州学中,糊口相称贫苦,节流饮食用度买灯油。都城来的官员被他这类刻苦精力所打动,赏以纸笔。邵雍师事李之才,对他此后的学术生长有很大的影响,他由李之才处受《河图》、《洛书》及伏羲八卦、六十四卦图象。这个学术渊源可上溯到陈抟。陈抟传《图》、《书》给种放,种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李之才传邵雍。邵雍探赜索隐,妙悟神契,多所得意,融儒道为一炉,在北宋的理学中,创建象数之学。他的贯穿宇宙天然、人类汗青社会的观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南宋的朱熹说:邵子“腹里有这个学,能包含宇宙,终始古今,如何不做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