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宋辽金风云人物大观 > 司马光
5、加工贯穿。个人写书,因为手笔分歧,气势各别,轻易产生分裂驳杂的征象,但《通鉴》的说话气势如出一人之手,浑然一体,毫无砥砺弥缝的陈迹,这恰是司马光经心改编和加工的成果。有着深厚笔墨功底的司马光,尤善于叙事,款款写来,原委了然,笔墨美好而朴素,风格高古浑厚而又简练晓畅,真可谓别具匠心,自成一体。有很多场面和人物描述,已成文学史上的名篇,而大型战役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论述,更是胜炙人丁,惹人入胜,超出了统统其他史乘的记录,成为汗青散文的上乘。
司马光(1019年~1068年)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治平三年(1066年)撰写了《通志》奏呈,宋神宗定名为《资治通鉴》并亲身作序,西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政未成,因而求外任,元丰七年(1084年)《资治通鉴》成书, 元佑元年(1086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即宰相。全面拔除了王安石的新政。身后被追封为温国公。
司马光早就想编一部简明体系的中国通史,苦于没有机遇和时候.在和王安石政见分歧、难于合作的环境下,司马光退居洛阳,通过编辑史著,从汗青的成败兴亡中,提取治国的鉴戒,“使观者自责善恶得失”。应当说,司马光着史,是其从政治国的另一体例。早在宋仁宗嘉佑年间(1056年~1063年),他曾与刘恕筹议说:“余欲托始于周威烈王命韩赵魏为诸侯,下讫五代,因丘明编年之体,仿荀悦扼要之文,收罗旧说,成一家之言。”这申明他30多岁时,已酝酿出《通鉴》的范围。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首呈《积年图》25卷,二年后又呈《通志》八卷,申明他在政事活动之余,已停止撰写。他的著史获得宋英宗、宋神宗的奖饰、支撑,宋英宗同意他设立书局,自择官属,神宗以此书“鉴于旧事,有资于治道”而定名为《资治通鉴》,并亲制序文,以示正视。除了答应其借阅国度统统的图书质料外,神宗还将颖邸旧书3400卷,赏赐给司马光参考。修书所需笔、墨、绢、帛,以及果饵款项之费,尽由国度供应,为他供应了优厚的著书前提。
司马光固然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他父亲曾是四品官;担负过北宋中心政权中的天章阁待制等要务,但并不是权臣贵戚,更不是奸邪之徒。并且,司马光的前辈,是浅显农夫。司马光曾经说过,他的祖辈在安葬时,连棺材都置不起。这类家风,给司马光以很大影响。司马光平生光亮磊落,以贫寒而不贪不奢为荣,并且但愿这类家风,能传至后代。他在给他独一的儿子司马康的训示中,就曾严格要求儿子简朴,要求儿子不作负苦衷。
《通鉴》的编写,大抵分三个步调:1、摆列丛目;2、编写长编;3、编削定稿。一二两步,在主编指导下由助手完成,第三步则完整由主编一人完成。全书的发凡起例由主编拿出后,编写过程中的详细体例和原则,司马光夸大了以下几个方面:1、严格的选材。丛目、长编的取材尽量遍及,提出“宁失于繁,毋失于略”,所选史料内容则侧重在国度兴亡、政策得失、君臣品德等方面,目标在供应治国鉴戒,反应生民休戚的环境。如许,所收史料除野史以外,诸如稗官别史、百家谱录、总集别集、传状碑志等总数不下300多种。长编长达650O多卷,300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