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碧血剑(下卷)(新修版) > 第59章 袁崇焕评传(18)
[2]《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崇祯身后,因为没有肯定的交班人,也就没有肯定的谥法,有毅宗、庄烈帝、怀帝、愍帝、思宗等谥。思宗的“思”字,不是美谥,《逸周书》的谥法解中说:“品德纯一曰思,大省(即“眚”,意为灾害)兆民曰思(意义是“对亿万百姓形成严峻灾害”),追悔前过曰思,外内思考曰思。”汉朝的王逸作过一篇楚辞,叫作〈九思〉,是记念屈原的,共有九章:逢尤、怨上、疾世、悯上、遭厄、悼乱、伤时、哀岁、守志。所说的悼乱伤时,疾世哀岁,逢尤遭厄,和袁崇焕的表情和遭受倒也差未几。但崇祯写这“九思”二字时,所想到的当然不会是王逸的“九思”。
在北都城的深宫里,十八岁的少年天子在拍着桌子发脾气。他又是焦心,又是惊骇,不竭的问寺人:“袁蛮子写了信没有?如何还不写好?这家伙跟我过不去,非将他千刀万剐不成。你们再去催,叫他快写信给祖大寿!”他蕉萃惨白的脸上出现了潮红,眼中充满了红丝,不竭的说:“杀了他!杀了他!”……
天子的信使快马驰出山海关外,将这封信交在祖大寿的手里。祖大寿读信以后,伏地大哭。讯息传了开去:“督师有信来!”
[8]满清每次出兵,都俘虏大量汉人去做出产东西。此次打击北京之役俘虏的实数无记录,但知阿巴泰攻掠山东之役(《碧血剑》中提到的那一次)“俘获群众三十六万九千名口。”信赖崇祯二年一役中俘虏汉人也必达数十万,《太宗实录》卷六:“上因问达海(受命监守明宫寺人而使反间计的五将之一)等:‘是役俘获视前二次如何?’对曰:‘此行俘获人丁,较前甚多!’上曰:‘金银币帛,虽多得不敷喜,惟多得人丁为可喜耳!’”
[9]《陕西通志》,崇祯二年马懋才〈备陈灾变疏〉:“殆年关而树皮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安塞城西,有粪场一处,每晨必弃二三婴儿于此中,有涕零者,有叫号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粪者。”
在永平、滦州、迁安、遵化一带的城内和郊野,清兵的长刀正在砍向每一个汉人身上,满城都是鲜血,满地都是尸首[7]……
辽河大平原上白茫茫的一片冰雪。数万名间关百战、浑身累累枪伤箭疤的关东大汉,伏在地下向着北京嚎啕痛哭,因为他们的督师将近被天子杀死了。战马悲嘶,朔风吼怒,连绵数里的雪地里尽是伏着气愤悲伤的豪士,白雪不竭的落在他们的铁盔上、铁甲上……
[6]戏剧布局上飞腾过后的余波(anti-climax),凡是译作“反飞腾”,似不甚贴切。
袁崇焕和崇祯的悲剧,明末中国亿万群众的悲剧,不会产生于一个具有真正民主轨制的国度中。把决定千千万万群众存亡祸福的大权交在一小我手里,是中国数千年汗青中统统灾害的根基本源。畴昔我们不晓得如何制止这类灾害,只盼望上天生下一名圣主贤君,这欲望常常落空。那是汗青前提的限定,是中国人的不幸。孙中山先生不但说了然这个事理,更毕生为了肃除这个灾害本源而尽力。
袁崇焕身后二百三十六年,当时清朝也已腐臭得不成清算了,在分开袁崇焕故乡不远的处所,出世了孙中山先生。他向中国人指明:必须由见地高超、才气出色、风致高贵的人来办理国度大事。一旦有才调的人因身居高位而受了权力的腐蚀,变成跋扈专断、逼迫群众时,群众立即就须撤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