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碧血剑(下卷)(新修版) > 第59章 袁崇焕评传(18)
[1]见余大成《剖肝录》。
[4]“君非甚闇,伶仃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在公道的政治轨制与社会轨制下,万历能够成为一个夺目的贩子,最后被送入戒毒所。天启是一个精美的木工。崇祯做甚么好呢?他残暴嗜杀,暴躁多疑,智力不敷,自大感极强,脾气中有激烈的犯法偏向,在当代社会中极能够成为一个犯法的不良青年,但如加以恰当的教诲与练习,能够在屠宰场中做屠夫(我当然并不是说屠夫有犯法偏向),那也是对社会有进献的。他不能做猎人,因为完整贫乏耐烦。
辽河大平原上白茫茫的一片冰雪。数万名间关百战、浑身累累枪伤箭疤的关东大汉,伏在地下向着北京嚎啕痛哭,因为他们的督师将近被天子杀死了。战马悲嘶,朔风吼怒,连绵数里的雪地里尽是伏着气愤悲伤的豪士,白雪不竭的落在他们的铁盔上、铁甲上……
后代的批评者多数以为,袁崇焕如果不死,满清不能征服中国。[5]我觉得这类说法是不对的。只要崇祯是天子,袁崇焕便有天大的本领也窜改不了根基局面,除非他赶走崇祯而本身来做天子,这当然分歧适他的脾气。在君主独裁独裁的轨制之下,权力是在天子手里。
[3]崇祯遗诏:“朕自登极十七年,上邀天罪,致虏陷地三次,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也。任尔分裂朕尸,可将文武尽皆杀死,勿坏陵寝,勿伤我百姓一人。”这道遗诏,和相传留在他身上的遗书笔墨稍有分歧。
[2]《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崇祯身后,因为没有肯定的交班人,也就没有肯定的谥法,有毅宗、庄烈帝、怀帝、愍帝、思宗等谥。思宗的“思”字,不是美谥,《逸周书》的谥法解中说:“品德纯一曰思,大省(即“眚”,意为灾害)兆民曰思(意义是“对亿万百姓形成严峻灾害”),追悔前过曰思,外内思考曰思。”汉朝的王逸作过一篇楚辞,叫作〈九思〉,是记念屈原的,共有九章:逢尤、怨上、疾世、悯上、遭厄、悼乱、伤时、哀岁、守志。所说的悼乱伤时,疾世哀岁,逢尤遭厄,和袁崇焕的表情和遭受倒也差未几。但崇祯写这“九思”二字时,所想到的当然不会是王逸的“九思”。
[9]《陕西通志》,崇祯二年马懋才〈备陈灾变疏〉:“殆年关而树皮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安塞城西,有粪场一处,每晨必弃二三婴儿于此中,有涕零者,有叫号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粪者。”
鲁迅先生曾写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冒死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捐躯求法的人……虽是即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野史’,也常常掩不住他们的灿烂,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傲力了吗?》)袁崇焕,恰是鲁迅先生所称的“中国的脊梁”,使我们不会失掉自傲力。
[8]满清每次出兵,都俘虏大量汉人去做出产东西。此次打击北京之役俘虏的实数无记录,但知阿巴泰攻掠山东之役(《碧血剑》中提到的那一次)“俘获群众三十六万九千名口。”信赖崇祯二年一役中俘虏汉人也必达数十万,《太宗实录》卷六:“上因问达海(受命监守明宫寺人而使反间计的五将之一)等:‘是役俘获视前二次如何?’对曰:‘此行俘获人丁,较前甚多!’上曰:‘金银币帛,虽多得不敷喜,惟多得人丁为可喜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