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状诗〕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 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情,只在安闲和缓中。
缓(阴)
〔主病诗〕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右关软散 肿, 居两尺魂应断。
弱(阴)
〔主病诗〕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 。濡主血虚之病,又为伤湿。
牢(阴中阳)
〔相类诗〕见微、濡。
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脉经》),涣漫不收(崔氏),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
〔主病诗〕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不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疯斑与毒疽。促主阳盛之病。促、结之因,皆有气、血、痰、饮、食五者之别。一有留滞,则脉必见止也。
代脉,动而中断,不能自还,因此复动(仲景)。脉至还入尺,很久方来(吴氏)。脉一息五至,肺、心、脾、肝、肾五脏之气,皆足五十动而一息,合大衍之数,谓之平脉。反此则止乃见焉,肾气不能至,则四十动一止;肝气不能至,则三十动一止。盖一脏之气衰,而他脏之气代至也。《经》曰∶代则气衰。滑伯仁曰∶若无病,羸瘦脉代者,危脉也。
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脉经》)。弱乃濡之干者。《脉诀》言∶轻手乃得。黎氏比方浮沤,皆是濡脉,非弱也。《素问》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脉弱以涩,是谓久病。病后老弱见之顺,平人少年见之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