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谶纬:融会了天人感到、阴阳五行等儒家学说的奥秘学,包含一些天文、历法和地理知识,风行于两汉。“谶”指预言凶吉的切口,“纬”是晓得儒家学说的方士附会儒家典范的衍生学说。
[1]奚、契丹:唐时东北出塞交通要道上的少数民族部落。渔阳往东北,颠末卢龙镇,再六百里到奚王帐,又东北行五百里至奚、契丹衙帐,又北百里,至室韦帐。(《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当代交通史》《新唐书·地理志》)
[41]中书舍人:中书省内卖力为天子草拟诏令的职位。官居中书令、中书侍郎之下,常设六人。正五品上。(《唐六典》卷九)
[46]知巡押衙:押衙是唐中叶以后遍及呈现的一种武职,又叫牙将。摆布街功德使下设有押衙一职,为摆布街功德使的贴身保护。(刘安志《唐五代押牙(衙)考略》)
[50]两税法:唐德宗期间宰相杨炎主持实施的税制鼎新,因为一年在夏、秋两次征税,以是叫“两税法”。两税法窜改了本来的税收体系,一是实施“量出制入”,按照财务预算决定征税额度;二是打消了租庸调和其他的杂项税,只保存户税和地税。户税是按照每户的财产状况交征税款,地税则是通过天下耕空中积算出总应税额,再按比例分摊到各州县。两税支出分为三个部分:“上供”,上交京师,作为中心的财赋;“留州”,直接留在地点州县,作为本地财务支出利用;“送使”,上交各道节度使(唐朝在州县之上的又一级行政单位,原为军事行动设立,厥后成为一级伶仃的行政分别)。(刘德成《中国财税史纲》)
[20]尚书左仆射、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唐朝实施三省六部制。尚书省是三省之一,卖力行政事情。尚书省的最高长官是尚书令,也就是宰相。(《唐六典》卷一)唐太宗以后,不设尚书令(一种说法是因为唐太宗即位前做过尚书令,因而厥后者为避讳便空悬尚书令一职),以是尚书省的副长官尚书左、右丞(又称左、右仆射)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开府仪同三司,唐朝的职官称呼中普通包含职事官、散官、勋官和爵号四个部分。职事官是官员详细的职务,代表权力。散官用来肯定官员的官阶,代表职位。勋是赐给有功之臣的名誉称呼,一共十二级,称为“十二转”。爵号是天子对功劳贵戚的封赏头衔。“开府仪同三司”是唐朝文散官的最高品级,从一品。
[23]告身:唐朝授官的凭据,近似后代的委任状。补选官员时,候选人确认官职后,先由尚书仆射查抄,过后交由门下省给事中宣读,黄门侍郎复核,侍中核阅通过后,各部分经手官员各以官符在授官凭据上盖印,这份凭据就叫“告身”。(《通典》卷十五)
[30]右神策统军、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神策军统军,摆布神策军中各一,从二品。神策军普通屯驻都城,但撤除都城以外,在长安西、北又有一些城镇是神策军的防区,即所谓“京西、北神策八镇”。别的,在处所兵变或者外族入侵时,朝廷普通调遣一部分神策军参战,驻扎在疆场或边防地区的神策军叫“神策行营”,由“神策行营节度使”办理。京西北神策军与神策行营都归属神策军中尉办理。(何永成《唐朝神策军研讨——兼论神策军与中晚唐政局》)
[49]少阳院:《旧唐书·玄宗诸子传》:太子不居于东宫,但居别院。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立李亨为太子后,太子不再居于东宫。而后,凡立太子皆令居于少阳院。置少阳院使一到二人,由寺人担负,专门监护太子。(杜文玉《唐朝内诸司使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