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经常复习它,不也欢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来这,不也欢愉吗?人家不体味我,但我不痛恨,不也是有品德涵养的人吗?”
1、《论语》十则(七上)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堪受恩感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村夫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故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捐躯财宝,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能够一战。战则请从。”
今当阔别,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4、孔子说:“只读书但不思虑,就会利诱,只胡想但不读书,就会有害。”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觉得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实施,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2、桃花源记陶渊明(八上)
10、子贡问:“有没有一句能够毕生推行的话?”孔子说:“大抵是‘恕’吧!本身不喜好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内里有一小我瞥见渔人,竟然很吃惊,问渔人从哪儿来。渔人详细答复他。他便聘请渔人回家,备酒杀鸡做饭菜接待渔人。
9、孔子说:“(碰上)酷寒的夏季,这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6、孔子说:“瞥见品德高贵的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瞥见品德不好的人要检验本身有没有跟他类似的弊端。”
因而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处所千里,百二十城,宫妇摆布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以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2、出师表诸葛亮(九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觉得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敦睦,好坏得所。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检验本身:替别人办事是不是经心极力呢?跟朋友来往是不是诚笃呢?教员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有一天他沿小溪行船,健忘了路的远近。俄然碰到一片桃花林,夹着小溪两岸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草素净斑斓,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很为这类气象惊奇。他又向前行船,想走尽这片桃花林。
14、鱼我所欲也孟子(九下)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拜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蒲月渡泸,深切不毛。今南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全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以是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考虑损益,进尽忠告,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成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成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得了所不辟也。如令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能够得生者何不消也?令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能够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消也,由是则能够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