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好台上艳段也说着吃粽子的笑话,配着这粽子吃恰好应景。前头人群中一浪接一浪的笑声起伏,桓凌跟着笑了几声,俄然想起师弟吃着粽子,笑得短长轻易噎着,又要劝他先别吃东西。
他在黉舍门口小摊上吃过好几年,不知是不是正宗云南产的,不过好吃是真的。
但是待他看向宋时,却那现他正捂着肚子低着头,身子微颤,食盒里倾斜着提在手上,内里剩的糖都洒了些在地上。
不但是为了跟将来名流当邻居,过一把养成首辅的瘾, 更是为了西涯这边处所空旷, 比城里的院子大上两三倍,东西跨院几近都比得上城东那处的正院,充足他们一家住到四世同堂。
他也忘了这是竹筒鸡还是糯米鸡的做法,不过凭他吃了小二十年食堂和外卖的经历,按着他这做法做出来的必定能好吃。
宋时肯意义给竹筒粽子留下这么个名流传说,端着盒食就想跑。
他私内心,还是最喜好西涯那处。
不跟本身的胃过不去。这可不是随便找个小摊就能买着粽子,超市还一年四时的冻粽子卖的21世纪,每年也就这一次能吃着。
桓凌爱听他讲这些本身未曾参与过的经历,便咬着粽子含笑听着。那摊主倒是上了心,等他说完了便主动答允:“公子说的竹筒粽子倒也轻易做,小老儿听了也就会蒸了。下回公子若还来这摊上吃东西,小老儿便蒸上一锅把与你们。”
班主意他也说不出甚么,班里净、末、旦又都打扮上了,不便出去,便道:“你在这里看着箱笼,我去见他。只要不是来砸场子的,劝他几句,得他离远些便是了。”
邻桌几个刚坐下来点菜的客人也叫他忽悠得口水直泛,恨不得摊主立即便买竹子、砍竹筒,替他们蒸出一盘来。摊主却给他们变不出竹筒和鸡肉来,只能承诺明天便买竹筒,先蒸个糯米的竹筒粽子尝尝。
宋时挥挥手送他踏上了加班的门路, 拿着他写的购房指南, 叫来经纪人带他看房。三套都是桓凌这个本地人经心选的, 不但屋子大小合适,布局好,建屋子的质料都是好料, 四周环境、邻居、交通、购物前提也都不错――从科学上说, 这几处屋子的风水也都不错。
宋时有些怜悯他,但更值得怜悯的还是都察院与礼、户、工三部被拉出来干活的官员, 也不知那些人去加班时, 会不会恨他这道奏章上的不是时候。
宋时忆起当年,不由又想起了另一种合适在人多场合举着吃的粽子:“如果有云南的竹筒粽子就好了,破开竹子,拿个棍从底下一穿,外头滚一圈糖,到哪儿都能吃。”
……不,宋氏油印、宋氏硬笔书法他就认了,这宋氏粽子就不消了吧。
宋时这才认识到失口,赶紧咳嗽几声,夹着粽子块说:“恰是,广西离云南近,有贩子在云南贩药材,提及他们那边夷人吃食跟中原分歧,爱有竹筒蒸饭。竹筒不但能做粽子,还能蒸菜饭,内里掺上豆子或搁上鸡肉、蘑菇……”
这么多年没听相声,听人说到粽子的笑话,想起《大保镳》,仍然笑得直不起腰来。就是把这对口相声改成单口,传统艺术也还是魅力无穷,桓凌听着粽子师徒的名字还不想笑,听到“十八般兵器样样……稀松”时也忍俊不由。
三人目光相对,他几乎喊出一个“宋”字,方才还兴趣勃勃讲着相声的宋时便猛地抬手,五指皆张,拦住了他没出口的话。桓凌抢先一步冲到他面前,打了个眼色,沉声道:“不想本日在此遇见李兄弟,既是有缘,无妨等会儿看完戏我们一起到寺里说话。”
摊主道:“我家也有卖好江米粽子的,不知两位客长要吃甚么的?有小枣的、蜜枣的,也有自家熬的好豆馅儿的,白送一小碟沙糖,不敢收客人们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