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陈友谅又派人去姑苏同张士诚联络,约张士诚一同出兵。
本来的“天完”政权,邹普胜是太师,为表示本身“知人善任”及皋牢民气,陈友谅仍然让邹普胜做“大汉”政权的太师。
以是,陈友谅反而不急于去攻打应天了。
当时的陈友谅,看到下属那么一副熊样,的确是高兴极了。
固然花云英勇抗敌,但终究还是被陈友谅抓住乱箭射死。
他是想先把承平拿下来,然后以承平为落脚点,去攻打朱元璋的大本营应天。
并且在攻打应天之前,他还要去做一件事情。
这些战船的吗名字也甚是唬人,甚么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啊,光听到这些战船的名字就足以让人感到心惊胆颤了。
但是,陈友谅未能比及张士诚的覆信,却比及了朱元璋的水军统帅康茂才的一封信。
牢坚固这兵马要想抗住陈友谅的二十多万军队,又是谈何轻易。
陈友谅派亲信张定边把徐寿辉接到承平,后又杀死了徐寿辉,还对外谎称徐寿辉暴病不治而亡。
陈友谅是湖北玉沙县人,康茂才也是那儿的人,二人不但是老乡,康茂才还救过陈友谅的性命。
仓促称帝以后,陈友谅命张必先、张定边二人速回汉阳,带上邹普胜等一干本来的“文武百官”,迁至江州,修建新的皇宫,等他打下应天后去享用。
按理说,朱元璋如此重用康茂才,康茂才应当是没有事理叛变的。
陈友谅挟恨在心,总想好好地清算下属一顿。
攻占了承平以后,陈友谅非常对劲,觉得应天城指日可下。他这么想当然是有事理的。
但是,陈友谅连续向承平猛攻了三天,竟然没有攻陷来。
陈友谅在江西鄱阳湖一带纠集了二十余万兵力,包含大小战船近七百艘,从江州解缆,顺长江水而下,置朱元璋的地盘池州、铜陵和芜湖等据点于不顾,中转承平,向朱元璋建议了面劈面的应战。
鄙谚说得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朱元璋对康茂才如此看重,康茂才也就兢兢业业地为朱元璋效力。不管兵戈还是搞水利,康茂才都干得非常超卓,立下了很多功绩。
为显现与徐寿辉的分歧,陈友谅改“天完”国号为“大汉”,将都城从汉阳迁至江州。
如果花云和白文逊的身边,有个一两万人马,那陈友谅要想拿下承平城,恐怕很不轻易。只可惜,因为朱元璋在长江沿线及皖南浙东一带生长太快,兵力都分离了。当时的花云和白文逊的身边,只要三千兵马。
杀死徐寿辉的第二天,承平一带连天的大雨,雨点不但密,并且大,砸得人都不敢等闲地睁眼。
岂知,这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乡。
但是陈友谅等不及了,带着一帮人,冒雨跑到承平四周的五通庙里,先祭六合,后祭祖宗,然后就自封为天子。
以是,固然花云和白文逊持续打退了陈友谅的三天打击,但部下的弟兄已所剩无几,并且,在第三天的战役中,白文逊不幸中箭身亡。
康茂才本来是元廷驻应天城的水军元帅,朱元璋攻破应天城的时候,康茂才率部投降并情愿归附红巾军,朱元璋就让康茂才做了红巾军的水军头领。
六七百艘战船中,有一百多艘大战船。这可不是普通的大战船。
一个是在朱元璋军中赫赫驰名的黑脸虎将军花云,花云的英勇之名,在朱元璋军中仅次于常遇春,另一名大将叫白文逊。
陈友谅不但兵马浩繁,并且那些战船也好生了得。
毕竟应天毕竟是朱元璋的大本营,要去攻打,总得要筹办筹办。
而花云和白文逊的捐躯,以及应天的失守,对于朱元璋来讲是个莫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