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清帝王权谋那点事 > 4、顺治帝“下诏求言”为什么失败

我的书架

1650年(顺治七年)冬多尔衮归天,接着顺治帝亲政,又颠末一年多的政坛风云,这位15岁的少年天子才真正把握了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权力。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作深切的切磋,看看“下诏求言”以是落得个失利的启事,我们会发明,底子启事不在别处,恰是在大力倡导此事的顺治天子本人身上。

更加首要的,是顺治帝自食其言,在“求言”的时候,要求大师“有官守者,必尽其职;有言责者,必尽其言”,并且信誓旦旦地表示,“若所言公道,切中不对,朕不惮改”,“即朕躬阙失,亦直言勿讳。朕不唯不加罪,并不芥蒂于心”。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在前引的谕旨中我们已经看到了顺治帝本身的自白。我们还能够举一个详细的实例。顺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655年3月5日),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因为“水旱接踵”,检验政治得失,在奏折中历数多尔衮建国时的各种功绩,以为对他削爵藉产,“毁灭过火”,“此中不无冤抑”,提出“赐之昭雪,复其爵号”。多尔衮曾经是顺治天子的最大政治威胁,也能够说是他的头号政敌。要对多尔衮昭雪,是他不管如何也不能接管和容忍的。因而,他“命议政王、贝勒、大臣会同考虑密议具奏”。大臣们揣摩上意,给彭长庚定了个“阳应求言,阴图构乱,违天悖上,混乱朝纲,煽动国度,情罪甚大”的吓人罪名,本拟“斩立决”,看在“系奉旨条奏之时”,从豁免死,给了个“流徙宁古塔处所”的处罚。这决不是伶仃的个案。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王永吉就上奏说:“夫官居言路,敷奏固其职掌,即百职诸司,感事忧时,岂无一得之见,况求之使言,谁不能言,而直言者甚少,何哉?揆厥所由,皆生于不敢。而其以是不敢之故,不过因祸福短长横于前,诛殛放流迫于后尔。”(《清世祖实录》,卷112)有一个叫李森先的御史,更直截了本地指出:“皇上孜孜图治,求言之诏屡下,而两月以来,大小臣工,犹然迟回张望,不肯进言者,皆以畴媒介事诸臣,一经惩创,则流徙永锢,遂相率以言为戒尔。”(《清世祖实录》,卷117)你想,上书言事必须随时冒着“诛殛放流”的风险,官员们如何能不“以言为戒”呢?

顺治帝主政后,面对着各种锋利的冲突。为此,他采纳了几项首要办法,此中一项就是“下诏求言”。顺治十年四月十七日(1653年5月13日)的上谕说:“本年三春不雨,入夏久旱,农夫赋闲,朕甚忧之。意朕躬出缺失欤?祀享有不诚、诏令有不信、政事有未当欤?抑大小臣工怀偏私,重贿赂,不肯实心为国,荒废职业,乃至恩情不下逮欤?抑当言不言,不当言而言,沽名钓誉,持禄养交,无济于实事欤?抑官方痛苦无所控告,处所各官不以实上闻欤?著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各抒所见,凡有关朕躬及天下大利大害、应兴应革者,悉心条奏,毋含混两可,毋借端暗射。若所言公道,切中不对,朕不惮改。”(《清世祖实录》,卷74)这道上谕,言词不成谓不诚心,希冀不成谓不殷迫。

在今后的几年里,近似的上谕还发过好几次。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变更官员的主动性共同应对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所面对的严峻情势,这应当说是一个很高超的行动。

遵循顺治帝本身的说法,叫作“用心未净”。用我们现在的说话,就是解缆点不对,动机不纯。顺治十七年蒲月二十五日(1660年7月2日)的一个上谕说:“朕统御寰区,焦心图治。前此屡有引咎省躬诏谕,自今追思,皆属具文,虚邀名誉,于政事未有实益。且十2、十三年间,时有过举,经言官指陈,有即加处罚者,有优容宽宥,而此心介介尚未全释者。事有弊端,犹可改图,用心未净,政事之流弊必多。”(《清世祖实录》,卷136)本来,天子的“引咎省躬诏谕”,是做做大要文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虚邀名誉”,说穿了不过是一种政治“作秀”。以是对有些攻讦天子不对的话,或者“即加处罚”,有的即便“优容宽宥”,内心却“介介尚未全释”。我们并不惊奇顺治帝会有这类心态,因为这对于握有最高专断权力的封建君主来讲,抱有如许的设法是毫不为怪的;使我们略感惊奇的倒是如此坦白的自白,应当说这也是难能宝贵的了。但“求言”既然不过是一种政治“作秀”,必然难以收到实在的结果,则是肯定无疑的。

推荐阅读: 地府本纪     重回73做神婆     闻到你的世界     一生一世,情劫难逃     枕上宠婚:亿万首席超给力     山村小圣手     秋风不解意     异火录     斗气狂妃,这个爱妃有点狂     回到过去当导演     蚀骨缠情:总裁深深爱     秩序守护书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