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要想真正广开言路,让大师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起首必须有一个朴拙的态度,不是做大要文章,一味“虚邀名誉”;还必须当真听取和采取公道的定见,做到择善而从;更需求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听得进顺耳之言,特别是要真正做到“言者无罪”,而不能以言定罪。但是,对于一个具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封建帝王来讲,要做到这几点几近是不成能的。是以,顺治天子“下诏求言”的失利也就成为必定了。
但是,究竟并没有如顺治帝所预期的那样生长。“下诏求言”遭到了群臣的礼遇,结果很不睬想。这一点,顺治帝曾多次谈及。如顺治十四年十月十六日(1657年11月21日),他调集三品以上官员,面谕说:“朕年来屡饰科道各官,据实陈奏,以广言路。乃不抒诚建议,或报私仇,或受嘱托,或以琐细之事渎陈塞责。虽巧饰言词,而于国度政治有何裨补?”(《清世祖实录》,卷112)顺治十七年六月九日(1660年7月15日)又颁旨说:“顷因久旱为灾,朕省躬引咎,宣谕求言。原欲大小臣工,于朕躬阙失及干系国计民生短父老,指实陈奏,以图兴革。近见入告章疏,多摭拾浮泛润色繁词,开列款数,沽名塞责,不唯无裨管理,反使虚文愈增,稽误正务。其于朕躬阙失,并表里满汉大小臣工结党循私,贪赃坏法,以及豪右侵渔、商市强霸,统统蠹政害民之事,未见确有指陈,殊负朕省改咨询实意。”(《清世祖实录》,卷136)此事对这位天子影响甚深,能够说是毕生未能放心。一向到他即将结束其24岁年青生命的时候,他还在《遗诏》中专门写了如许一段话:“人之行事,孰能无过。在朕日御万几,岂能一无违错,惟肯听言纳谏,则有过必知。朕每自恃聪明,不能听言纳谏,古云:良贾深藏若虚,君子大德面貌若愚。朕于斯言大相违背。乃至臣工沉默,不肯尽言,是朕之罪一也。”(《清世祖实录》,卷144)或者说这份《遗诏》是别人代拟的,不必然代表顺治帝的思惟。但不管如何,把这件事情特地慎重其事地写入《遗诏》,表白顺治天子“下诏求言”的失利,则是确实无疑的。
更加首要的,是顺治帝自食其言,在“求言”的时候,要求大师“有官守者,必尽其职;有言责者,必尽其言”,并且信誓旦旦地表示,“若所言公道,切中不对,朕不惮改”,“即朕躬阙失,亦直言勿讳。朕不唯不加罪,并不芥蒂于心”。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在前引的谕旨中我们已经看到了顺治帝本身的自白。我们还能够举一个详细的实例。顺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655年3月5日),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因为“水旱接踵”,检验政治得失,在奏折中历数多尔衮建国时的各种功绩,以为对他削爵藉产,“毁灭过火”,“此中不无冤抑”,提出“赐之昭雪,复其爵号”。多尔衮曾经是顺治天子的最大政治威胁,也能够说是他的头号政敌。要对多尔衮昭雪,是他不管如何也不能接管和容忍的。因而,他“命议政王、贝勒、大臣会同考虑密议具奏”。大臣们揣摩上意,给彭长庚定了个“阳应求言,阴图构乱,违天悖上,混乱朝纲,煽动国度,情罪甚大”的吓人罪名,本拟“斩立决”,看在“系奉旨条奏之时”,从豁免死,给了个“流徙宁古塔处所”的处罚。这决不是伶仃的个案。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王永吉就上奏说:“夫官居言路,敷奏固其职掌,即百职诸司,感事忧时,岂无一得之见,况求之使言,谁不能言,而直言者甚少,何哉?揆厥所由,皆生于不敢。而其以是不敢之故,不过因祸福短长横于前,诛殛放流迫于后尔。”(《清世祖实录》,卷112)有一个叫李森先的御史,更直截了本地指出:“皇上孜孜图治,求言之诏屡下,而两月以来,大小臣工,犹然迟回张望,不肯进言者,皆以畴媒介事诸臣,一经惩创,则流徙永锢,遂相率以言为戒尔。”(《清世祖实录》,卷117)你想,上书言事必须随时冒着“诛殛放流”的风险,官员们如何能不“以言为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