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静定深行,精气神微明,三品神仙法,皆有一阳生,
大道不思议,一亦离于一,有谈吐六合,六合无言戏,
或内照妙窍,或内观妙像,其照有粗细,其观有深浅,
中品法如是,非上亦非下,
丙申年三月十八记之。
而实无所说,道果皆假作。
颂:
复当明白何为苦厄,人间世人,聪明沦没,不思贤德,爱好贪欲受乐,轻易偷生,恐惧存亡,此等人以身心疾病疼痛为苦厄,修真之士,当思存亡之事,当思圣贤之所行动,诸贤圣以有身为忧患,以有贪欲为苦厄,以有存亡为苦厄,以愚痴无知为苦厄,修真之士,不成沉湎人间爱欲而忘圣贤之所教,亦不成以自心漏见猜度圣心贤意。
赞:
于欲心不动,初入静定地,此定有深浅,精气神微别,
有中品法,诚意静虑,存神寄想,略以调息凝神而收听返视,如是虽似上妙,亦得一窍,而之前行工夫及心德素养稍次,故列中品,此法得窍,亦能清净,先炼精气神而入窍,以窍为中,内照于身,外通于六合,上品法初动手即得此窍,微浅罢了,哺育此窍,合于身心,直以六合而养道胎,全凭有为,灵心自悟,妙意无边,此中品法,所得妙窍,难及此微,合窍于身心亦因修持而有不同,稍须辨识机会而修,故名中品。
修真之要,重在其心,若论修心,重在其德,若说修德,当修其行,其去处符合道要,符合真性,必于大道有所得悟,而此大道,虽较着在前,而世人迷堕妄图风俗中已久,难以圣贤心性做思惟见地,是故于道难悟难见。
辟支佛道,有缘觉与独觉分,在有佛法时,见闻佛法而憬悟菩提,心取自发,名为缘觉,无佛法时,自修自悟,心住觉处,名为独觉。
道本不成思,辨识不成得,
颂:
四种禅定,定慧均等,故名禅定,是故修此四种禅定,善养慧性,明智德,第三禅定时,心慧圆明,受极妙乐,能于一时,暂舍我执,以其住乐,是故不能永处离我清净,虽暂似灭尽,而实非灭尽,第四禅定中,心舍苦乐,念恒清净,若慧圆明,则于此中得离欲清净摆脱道果,若慧不敷,尚需修圆四禅境地,若复不能灭尽摆脱,则入四种空界定中,此中定多慧少,尽乎四空定而得慧圆摆脱,难味无上菩提妙理,故其聪明虽似无尽而实粗浅。
修真之法,多无可数,大流不同,亦圣贤法,诸圣法中,亦分门道,非是同门,不成同窗,诸法底子,无诸别离,诸法之行,不成不别,修此法者,莫学他法,学他法者,莫掺此法,相互之法,各个家数,秘传心要,有别异也,一人一心,一心一法,一心当中,不成二学。
此窍本不有,无中生有耳,
身心之德行,结束亦无所,
诸法为仰仗,所得果亦然,
有上品法,用心清净,心德善慧者易入,此法于身心安好中,用心于虚,认识自没,纯意乃照,精亦微明,纯心一处,虚灵成窍,名为斥地虚空,奥妙一窍,此窍非肉,亦不离肉,盖因肉身精气神所聚变现也,此窍最后,静养身心,身心洗练,至于深切,渐次修习,统统工夫,离于思神辨识,而识神归元合一,身心皆调,直入有为上妙,比来至真,是为上法。
中华之地,道华奥妙,诸法咸聚,圣贤谛视,本土所传,仙道诸法,上古之人,尊道贵德,聪明根器,直入品德,渐次福薄,聪明损缺,因而乃故意想、存意诸法,辅以修行,参玄悟道,再次之世,民气德薄,根器亦短,因而乃有修身入心,身心双修之法,后代当中,身心根器,渐次不同,因而性命之术,修行之道,亦为纷繁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