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国子监中,筵席齐备,一众新科举人听闻当朝太傅阮元前来赴宴,也一早便赶到了国子监内,筹办一睹阮太傅风采。京师乡试与直省分歧,天下各省考生只要在京居住,便能够插手京师乡试,是以京师之地,不管落第人数,还是新科举人才学,俱在各省之上。阮元目睹鹿鸣宴盛况,清楚江南乡试绝无此等人众,心中自也对劲。
“以是如果各位后学举子,今后公然能仰仗实事求是之道,发明我言语当中确有不当之处,那各位自可在我的根本之上更进一步,以精确的新知替代我那些不敷。因为只要如许,在坐的各位年青人,另有几十年、上百年以后你们的后辈,才会代代相传,将这实事求是之路,一向持续下去。到了阿谁时候,我在地府之下,亦自欣喜!”
“现在之世,和我入仕之时却又分歧了,各位自也清楚,六年之前,英吉利犯境,现在虽已成万年之和议,可防患于已然之道,大师还是应当清楚的。有很多年青的读书人,在汇集西洋地理、兵制、民风之作,也有人感到猜疑,说我堂堂天朝,还需求去学洋人的东西吗?我年纪大了,将来的大清是甚么模样,我看不到,也猜不到了,只能凭着过去的经历,为大师指导一二。圣贤昔日亦曾有言,礼失而求之于野,天年之学,自古有之,亦曾中衰,是以西洋之人以西洋算学历法上呈于世祖、圣祖二位先帝,二位先帝清楚西法自有其好处,便即兼采而用之。由此可见,如果西洋之物确有所长,则我等取而用之,并无不当。或者说,此中关头,并不在于中法西法之辨,而是在于我们可否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真正做到博学而算,如果各位后学,能将中法西法尽数兼通,在此根本之上,即便兼采西法,那也是本于中法,又何必再拘执于中西呢?可如果不学无术,对于西法尚不能言其本末,便一概弃而不顾,又或者不求甚解,唯知以西法自炫,那便是荒诞之事了。此中事理,仍然在于这‘实事求是’四个字啊。”
“实际实施,本于仁孝,如果各位今后有幸为官,入朝为卿贰,直省做督抚,那么人间万事,便俱是实际。如此后学之间,多有言及‘经世致用’之人,经世致用,天然是没有错的,但是读书人要如何经世致用呢?只读几部农田水利、漕运盐政之书,便能够体味实际中稼穑之艰巨,漕盐之利弊了吗?实在不是,很多昔日奏疏,所言之事,与本日已是天壤之别,刻舟求剑,岂可得乎?以是这经世之道,还是应当从研读经史开端,精通经史,便便能够明道,这是根底。有了根底,今后才气无往而倒霉啊?如果各位公然有为官治民的那一日,便要勤于钱谷刑名之事,详询直省府县民风之善恶,广交士人,以知政事之利弊,其善者择而从之,其不善者更革以新制,如此方才是真正的经世致用啊。为官治事,自也要以学问为根本,不知算学,如何观一省之赋税?如何不被下吏所蒙蔽?不通地理,又如何兴建水利?是以我曾修《畴人传》一部,成《广东通志》一部,只因这天年水地,一样是实事求是之学啊?到了阿谁时候,学问能够兴政事,政事则有裨益于学问,学行政事,相与而成,方是国度昌隆之底子啊?”
“以是说,治学之难,实在不但仅在于博学,更在于才气,那么所谓‘才气’,又是从何而来呢?那便是实际实施了,圣贤尝言格物致知,何为格物,所谓物,便是指天下万事,圣贤有言‘一以贯之’,又是何意,便是持之以恒的实际,切莫惑于‘顿悟’之道,竟而荒废了实施。那么各位或许也会问我,各位只是举人,还没有仕进,这实际从何而来呢?所谓实际,本来皆是日用之事,人生而有父母,便当以尊亲为念,此为孝,退学读书,便有师友,相与而尽忠恕之道,此为仁,所谓仁孝,并非只是民气中的善念,如果不能使父母尊荣,不能与师友相互和睦,那是算不得仁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