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分歧兮谁可与语!深思涉历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现有传谱两种,一是明朝的《绿绮新声》(1597年刊本)和《琴适》(1611年刊本)中与歌词搭配的琴歌,其词就是蔡文姬所作的同名叙事诗;二是清初的《澄鉴堂琴谱》及厥后各谱所载的合奏曲,后者在琴界传播较为遍及,尤以《五知斋琴谱》中的记谱最具代表性。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中间)
胡笳本自出胡中,响不足兮思无穷――《胡笳十八拍》
文学代价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两拍张弦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蔡琰在匈奴糊口了十二年,因此她晓得汉、胡音乐。《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按照匈奴乐器胡笳的特性而创作的乐曲。她在该曲中将汉、胡音乐完美地融会在一起,从而使《胡箔十八拍》成为当代少有的中外连络的结晶。
《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一章为一拍,共十八章,故有此名,反应的主题是“文姬归汉”。汉末战乱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达十二年之久,她身为左贤王妻,却非常思念故里,当曹操派人接她回本地时,她又不得不分开两个孩子,回籍的高兴被骨肉拜别之痛所淹没,表情非常冲突。
******************************************************************************
蔡琰生逢乱世,暮年家门不幸,再加上本身平生三嫁,其运气甚为盘曲。或许磨难是产生巨大艺术作品的源泉,恰是这些旁人未曾有过的经历,使得蔡琰给先人留下了传世佳构。她的成绩,她的才情,涓滴不弱于建安七子。介于几千年男尊女卑的黑钱,《后汉书》中蔡琰不被伶仃传记,这使得她没法与同期其他汗青人物并列。她的事迹也不入《儒林》、《文苑》等传记,而是被列于《后汉书·列女传》,篇名为“董祀妻”。《后汉书·列女传》中关于蔡琰的笔墨未几,但评价极高,说她“端操有踪,幽闲有容。区明风烈,昭我管彤。”
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乐律同。十八拍兮曲虽终,响不足兮思无穷。是知丝竹奥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民气兮有变则通。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虽广兮受之应不容!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存亡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厥后曹操问蔡琰,“传闻夫人家暮年藏书甚多,战乱中都已丧失,不知还能回想起来多少?”蔡琰答道:“暮年先父留下的文籍有四千余卷,颠末事情,都已丧失,能回想起来的,大抵只要四百多卷了。”蔡琰回家后把能记起来的各卷书亲身写出来,送去与曹操的藏书查对,成果根基没有弊端和遗漏。可见蔡琰才情之高。
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耻辱,愍之念之兮发展边鄙。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缠绵兮彻心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