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之色分歧,因施彩之分歧也。康、雍之时,系将粉彩配成,然后施之器上,其色如将藕粉以内加以红色,以水冲熟,置于釉上者。然惟雍正之器,比康熙者之釉略混耳。至乾隆,其施彩之法,系先上一层白粉釉,再以粉红水滴于白釉之上,系费两次手续也。嘉道今后,系以笔沾红刷于白粉釉之上,故其色浅而发紫。至仿雍正者,虽做法不异,然质料之分歧,故其色发紫,或黑红,釉亦略混也。
作伪者,每有将年代近之底釉与款字全行磨去,以充年代远之沙底名器,或改年远之款字,另装烧釉者。故辨别时,必须重视底釉之色彩,是否与他处分歧;款字之神势,是否与该器合适。伪制者,不管如何经心,亦必有马脚可寻也。
明器之红,色红而略含紫意,如熟透而将烂之枣,然至康熙之红,则素净柔滑,与正熟之枣同矣。至乾隆之红,则柔润莹澈,如方熟之枣然。总之,红上均有亮光,系由红内返出,犹天然之亮光也。若夫仿造者之红,或发黄,或发黑,虽亦亮,乃委系人造者矣。其造亮之法不一,有将该物烤热,薄薄上一层川白蜡,或用油皮砣,悄悄磨出一层浮亮光,或上一层光药。真器之光,系出自釉内,因所用质料,增加系贵重矿物,仿造者所不能为之者。故用各种报酬之法,但细心以察,真伪自分歧也。
自康熙至乾隆,不管天青、天蓝,其釉皆厚而润,其间虽略有变迁,然大抵不异也。真者之釉,若将藕粉如蓝,如水冲熟,抹于器上者,此中虽有深浅之别,然丰润则一也。仿者之釉,混而粗,毫不似旧者之丰润,求如鱼脑之混融,更不能得矣。
有小疵,而不掩大醇者,曰窑缝、曰冷纹、曰惊纹、曰爪纹。窑缝者,谓坯质偶松,为火力所迫,土浆微坼,厥有短缝。冷纹者,谓器皿出窑之倾,风力偶侵一线,微裂,不致透及他面。惊纹者,谓瓷质极薄,偶缘惊触,内坼微痕,大要却无伤损。爪纹者,谓器有裂缝,略如爪状,或由沸水所注,或由窑风所侵,是数者,皆疵类极微,无伤大抵者也。
宋元以上瓷器之釉水及色彩,其辨别似属较难,然向来各窑皆有其特别之长处,如能对其特性皆有相称之熟谙,则伪者一见即明矣。兹将各名窑器之特性列述以下:
康熙初年之蓝料,釉透脱如玻璃,其色与深蓝宝石略同。及末年,又发明一种磁料蓝釉,其色犹将蓝色加于粉内,以油调和而成者,即堆料款所用之色也,故其釉细并且润。若夫仿造者之玻璃蓝,其釉既薄,其色亦淡,远视之则蓝,远视之则灰,而黑与真者迥分歧矣。且仿造之蓝,粗而糠,釉中多有空泡,其色亦发黑,不若真者鲜润也。
明器之黄色,有似金珀,有似松香。似松香之黄色,后代尚能仿造,惟不能仿造似金珀之黄耳。康熙之黄似金珀,而其色略淡。至雍正时,复发明浆黄料釉,遂与鱼子黄同矣。乾隆之黄,与康熙者同。至仿造之黄,毫不纯粹,或发绿、或发红,其釉亦混而不透,与真者有天渊之别也。
改补之器,如能由表观上发觉其伪迹,固为上策,不然,由声音上亦可试别其捏造也。盖完整无疵之器,其音清脆悠长;改补者,沙沙而短。即新旧之器,亦可由声音别离也。旧器必清脆;新者糠散而久。于斯道者,闭目以听,便可得八分,决定不待斤斤把弄也。
作伪者,遇旧瓷偶有微璺或磨伤落釉等处,每有将其破坏部分上釉吹烧,再绘以斑纹,令人极不易发觉。故辨别时遇有非理之花彩,或色彩不分歧之花彩,则可鉴定其为伪制毫无题目。虽不能发明其伪迹,亦可鉴定其为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