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火轮威藏明德地,谓能安闲摧伏邪法罪过。
(10)毗卢遮那智海藏地,谓能安闲为诸菩萨说法。
九地菩萨为大菩萨,法王子位,佛陀为法王,法王子就是佛子。代表为文殊菩萨,佛经里就有文殊室利法王子称呼。
六通:天耳通、天眼通、贰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
声闻乘10=缘觉乘8、9=菩萨乘7、8
(2)自发甚深十二人缘地,指修十二人缘观法之位。
(6)现前地,即成绩慧波罗蜜,断除修惑,发最胜智,使现前无染净之别。
3慧眼,为罗汉的眼,瞥见畴昔将来。
2识无边处天:指厌离空无边处天,由识无边之定所招感的果报。也就是思惟清净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识之相,察看照了无边的识相,以先思惟无边的识相而修加行,展转引发第二无色定,称为识无边处。
6大同喉轮(喉部,蓝十六块花瓣,主宰声音)
(5)八圣道地,指修八圣道之位。
其上的三摩地境地才气超出寿元范围,达到永久境地。
(5)学信戒地,指三学成绩之位。
此中七地菩萨,相称九识的末那识、七轮的自发顶轮、六通的漏尽通、五眼中的慧眼、声闻乘的阿罗汉果位。
第九识又可分四个层次(四智):
4大圆镜智,是转有漏的第八阿赖耶识聚所得的无漏智。相称圆觉
第二章禅天禅定(七识住):
第六章菩萨(大乘菩萨)
前三通能够顾名思义。
(8)六通地,指得六神通之位。
缘觉(辟支佛)乘十地:
眼识(视觉火色)、耳识(听觉空声)、鼻识(嗅觉地香)、舌识(味觉水味)、身识(触觉风触)、认识、末那识(小乘佛果、罗汉)、阿赖耶识(菩萨)、阿摩罗识(佛)。
(七)无统统处识住,超出统统识无边处。后三识住为无色界之下三天。此七处为识之安住处,为有情皆希往止之所,故称识住。
(7)须陀洹地,指预流果之位。
也有版本,等觉为佛菩萨,为补处菩萨。文殊、弥勒同为为等觉境地。
(10)风俗渐薄地,指断除风俗,至渐次微薄之位。独觉罗汉境地。
出《阿毗昙论》,识即心识。住者。谓此识随所感报而安住也。论中不及四禅天非想非非想天者。偈曰。善处在欲界。及****三地。无色界亦然。是说为识住。(****三地者。初禅。二禅。三禅也。无色界亦然者。谓亦有三地。空处。识处。无统统处也。)
(2)离垢地,即成绩戒波罗蜜,断除修惑,涤除毁犯之垢使身清净。
(4)内凡夫地,指修五停心观等位。
1五眼: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9)阿那含地,即不还果。
(8)斯陀含地,指一来果之位。
4法眼,为菩萨的眼,晓得统统法门、真谛。
第三章五眼六通:
(3)发光地,即成绩忍辱波罗蜜,断除修惑,得谛察法忍,聪明显发。
2妙察看智,是第六认识聚所得的无漏智。相称等觉和妙觉
第四章声闻(小乘罗汉)
(一)身异想异识住,又作身异想异如人一分天,指人界、六欲天及劫初起除外之****初禅天,此处之有情身相、面貌皆异,苦乐、不苦不乐之想各亦不同,故称身异、想异。
实际上,小我以为其上另有最高的三摩地。不增不减、不生不死的三摩地境地,相称于菩萨乘的八地菩萨。
(6)觉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指觉了此三法界之位。
(五)空无边处识住,超出统统之有色处。
(2)信地,指信根成绩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