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去见贾母,被贾政的小厮们抱住,说:“老太太几次叫你,是我们说老爷没难为你,才让你大展才调。人们都说,你作的诗比世人的都强,该赏我们吧?”宝玉说:“好,一人一吊钱。”小厮们说:“谁没见过一吊钱?”七手八脚地把宝玉佩带的荷包、扇袋等装潢品解个一干二净。宝玉见了贾母,贾母知贾政没难为他,也很欢畅。
过了一个石洞,只见花木扶疏,一条清溪从花木中泻下石隙。再往前走,平坦宽广,两边飞楼插空。清溪上,有一座石桥,桥上建一座亭子。清客们这个说应拟“翼然”,阿谁说该叫“泻玉”,都有典故可查。宝玉却以为此处用这些词粗陋不雅,该用含蓄些的。贾政嘲笑说:“方才世人编新,你说‘不如述古’;现在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雅’。你说说你的。”宝玉说:“用‘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捻须不语。世人忙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又命宝玉作一七言春联。宝玉四顾,说:
宁、荣二府每天慌乱,直到十月方才筹办结束。贾政上朝奏本,皇上批下:“来岁正月十五日贵妃探亲。”贾政奉旨,两府更忙,年也没过好。到了正月初八。就有寺人来看了别墅,安排好停止各种典礼的处所。接着,就有关防寺人带着小寺人在街上安设围障,另有人来教习贾府各种礼节。工部批示人打扫街道,五城兵马司撵逐闲人。到了十四日,花灯炊火都备齐,高低彻夜未眠。
二人来到王夫人房中,宝钗也在那边。贾蔷已从姑苏买来十二个女孩子及行头,聘来教习。王夫人让他们在梨香院排戏,薛家搬到东北角一处房屋居住。林之孝家的又来回:“采买的十二个小尼姑、小道姑都到了,道袍也做好了。另有个带发修行的,出身官吏之家,因自小多病,入了佛门,带发修行,法名妙玉,本年十八岁。她文墨极通,典范也极熟,模样又好。客岁她随师父来京,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现在老姑子死了,只她一人在此。”王夫人说:“你如何不把她接来?”林之孝家的说:“她不肯到公侯家世来。”王夫人说:“那就下帖请她。”宝钗见这里慌乱,就与宝玉、黛玉来到迎春房中。
又到一处景观,令人有飘然出世的感受。有人说:“叫‘武陵源’。”又有人说:“叫‘秦人旧舍’。”宝玉说:“这两个名都有回避乱世的意义,如何能用?不如叫‘蓼汀花溆’。”贾政斥责:“更是胡说!”
贾政嫌他套“书成蕉叶文犹绿”。世人代他辩白,李白的《凤凰台》满是套崔颢的《黄鹤楼》,只要套得出奇就好。
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蘼梦也香。
出了小院往前走,前面有青山斜阻。转过山,有一处土墙草屋,几百株杏花云蒸霞蔚,四周用桑、榆、槿、柘的嫩枝编成碧绿的篱笆。篱外有一口土井,井边有辘轳水车,再往外则是一望无边的地步。贾政说:“此处虽是野生穿凿,倒别具一格,勾起我退隐归农之意。”世人见篱门外路旁有一石,都说在此题留最好,若在茅草屋上挂块匾,反而粉碎了故乡风景。世人又说,这类风景前人都说尽了,很难再出新意,不如直接题“杏花村”。贾政就让贾珍做一个酒幌子,要共同故乡风景,不得富丽,用竹竿挑在树梢上。又叮咛这里不必养鸟雀,只养些鸡、鸭、鹅就行了。宝玉早等急了,不待贾政叮咛,就说:“旧诗云‘红杏梢头挂酒旗’,此处就题‘杏帘在望’。”世人都说好。宝玉又说,“村名用‘杏花’太俗,唐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不如用‘稻香村’。”世人都鼓掌称妙,贾政却怒喝:“无知的孽障!你晓得几个前人,读过几句旧诗,就敢在老先生们面前矫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