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黄帝内经 > 第19章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我的书架

黄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向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光彩,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当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光彩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成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此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来往,譬于堕溺,不成为期。其脉毫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堪。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堪,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诚意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以是占死生之早暮也。

帝曰:善。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至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大骨干枯,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气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大骨干枯,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气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大骨干枯,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气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月,真脏见,十月以内死。大骨干枯,大肉陷下,肩髓内消,行动益衰,真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大骨干枯,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月脱肉,目匡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堪之时则死。

推荐阅读: 太古造化诀     我在绝地求生捡碎片     为了聂先生的恩宠     探龙     仙武之无限小兵     女宦     追凶者     唐谜     大宋炮灰逆袭录     剑破苍穹2     相爱终有时     王者荣耀之特殊玩家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