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瑛华嘴角的笑意更浓,卫泽公然是皇室血脉,福运隆盛,竟然误打误撞,给本身找了个全天下最固执最当真最卖力的教员。
袁茂自忖才学过人,本想辩驳,但想起幼年时和孟文才来往的各种,俄然说不出话来。
袁茂怔愣了一下,他熟读诗书,令媛买马骨的故事,他当然晓得:
袁茂白净的脸上微露惊奇,难怪迩来皇上仿佛比之前深沉懂事了很多,多数是公主在暗中传授皇上。不然依皇上的性子,不会这么早和群臣媾和。皇上少年意气,喜好直来直往,行事卤莽,不讲究迂回委宛,他要和群臣负气,就非得等群臣们吃瘪以后,才会复朝。而方才听外边宫人们闲话,皇上明天没有借机迟延,已经上朝去了。
袁茂神采持重,称周瑛华为南吴公主,而非西宁皇后。
袁茂赶紧道:“娘娘深处内宫,不晓得内里有很多沽名钓誉的酒肉之徒,真正有真才实学的还是少数。如果不分才学,全数收揽到学馆当中,悠长下来,学子们良莠不齐,一片乌烟瘴气,毕竟倒霉于皇上提拔人才。依微臣来看,该当在入馆之前,考核前来进学的统统人士,唯有通过提拔的人,才气获得入馆的资格,供应吃穿花用。如此一来,万两白银,才是用到实处。”
袁茂游移了半晌,“娘娘,文才兄脾气古怪,现在已经是孟家的娇客,他甘心沦为孟家喽啰,旁人只怕摆荡不了他的决计。不瞒娘娘,微臣从到西宁以来,一向试图劝他改投阵营,无法见效甚微,不管是向他申明大义,还是想用重金拉拢,他都不屑一顾。微臣说破了嘴皮子,文才兄连眉毛都没动一下。”
同在先生家读书时,常常获得先生嘉奖,袁茂面上不敢暴露分毫,内心不免沾沾自喜。而孟文才,倒是真的隐有忧色,仿佛顾虑颇多,不敢受先生嘉奖。
周瑛华拈起书案上一张黑底缂丝云纹细绫,步下软榻。
崔泠在查南吴宫廷的太薇公主,而周瑛华,早就把孟文才几人的秘闻摸得透辟。
只要袁茂晓得他的本分,就够了。
现在细细想来,本来孟文才用心荒废学业,不是出于贪玩,而是迫于家中的压力。
袁茂双手紧握:“娘娘放心,微臣定会不负所托。”
“兰台令孟文才,但是袁大人的旧识?”
袁茂佝偻着腰,趴伏在地,声音听起来闷闷的,像隔了重重纱帐,有些恍惚不清。
袁茂仍自惴惴不安:“娘娘,您当然身份高贵,可捏造遗诏之事,非同小可啊!弄不好,两国能够会产生争论,届时如果复兴争端,娘娘就成了挑起烽火的罪人呐!”
袁茂内心悄悄叫苦,方才还在心中夸奖公主很有见地,这时候夸奖全都成了惊骇,公主胆小妄为,莫要连累到皇上啊!
“知遇之恩?”周瑛华嗤笑一声,“先帝册封孟文才为通事舍人,不过是一时心血来潮罢了,哪有甚么知遇之恩?就算有,以孟文才的为人,又如何因为先帝的一点恩德,就丢弃孟家给他的繁华繁华。”
“良莠不齐又如何?”周瑛华淡笑道,“现在皇上年幼,没有可用之人,正值求贤若渴的时候,没有挑遴选拣的本钱。不管是干才还是贤才,是锥子,就会有破囊而出的那天。干才自会碌碌有为,而贤才呢,总有一天会脱颖而出。如果我们对每一个前来投奔的异国人士都以礼相待,长此以往,还怕招不到真正的贤才吗?”
袁茂固然有些天真,但并不算傻,在排查了大半个月后,已经明白偷走他书稿的人,必然是进过他书房的孟文才。
见袁茂一言不发,周瑛华接着道:“这份遗诏又不会公布于众,只给孟文才一小我观览,然后当场焚毁,除了你我加上孟文才三人,别人乃至都不晓得有这份遗诏,是真是假,有甚么干系?”